好词好句网

耕读名言,何为耕读传家之精髓?

核心精神:勤俭持家,诗书传家

这类名言概括了耕读文化的精髓:既要靠勤劳的耕作来维持生计,又要靠诗书来传承家风、滋养精神。

耕读名言,何为耕读传家之精髓?-图1

  1.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

    • 出处:民间流传极广的对联。
    • 释义:人生最高尚的追求是成为国家的忠臣、家庭的孝子;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做好耕田和读书这两件根本大事,它将道德修养与生产、学习活动紧密结合。
  2.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 出处:苏轼《三槐堂铭》。
    • 释义:忠诚、厚道的家风可以代代相传;而诗书典籍的传承,则能让家族的文化底蕴和智慧得以延续,这是对“耕读”中“读”的精神内核的最好诠释。
  3.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出处:朱子《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
    • 释义:这段话虽然是治家格言,但完美体现了“耕”的精神,它强调勤劳、节俭、自律,珍惜每一粒粮食、每一缕布,这是农耕文明的道德基石,也是“耕读”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4. 书田种粟耕为耒,心地栽兰锄作锄。

    • 出处:清代诗人袁枚的诗句。
    • 释义:这是一个非常优美的比喻,把读书比作在田地里种粟米,勤奋就是你的犁耙;把修养心性、培养品德比作在地里种兰花,克制欲望就是你的锄头,它生动地说明了“耕”与“读”在方法上是相通的,都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

耕读结合:知行合一,安身立命

这类名言强调了“耕”与“读”相辅相成的关系,耕读结合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1.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耕也者,所以稼穑衣食,王政之本务也。

    • 出处:汉代桓谭《新论·启寮》。
    • 释义:学习,是为了疏通精神、通达思想、陶冶情操、修养理性,是圣人最看重的任务,而耕作,是为了种植粮食、供给衣食,是王道政治的根本,它将“读”与“耕”提升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2.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出处:《神童诗》。
    • 释义:虽然这句话强调的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但它也隐含了“耕读”的路径,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田舍郎),通过读书(登天子堂)可以出人头地,它激励人们通过“读”来突破“耕”的阶层限制,实现个人价值。
  3. 力耕不吾欺,岁熟得我所,读书业虽异,齐心亦同科。

    • 出处:宋代陆游诗。
    • 释义:辛勤地耕作不会欺骗我,丰收的年景能满足我的生活所需,读书的行业虽然和耕作不同,但专心致志的精神是相通的,陆游本人一生都在实践“耕读”,这句诗是他亲身体会的写照。
  4. 半耕半读,乃求安身立命之根本。

    • 出处:民间智慧总结。
    • 释义:这句通俗地概括了耕读结合的现实意义,有田可耕,则无饥馑之忧;有书可读,则有精神之寄托,两者结合,便能在动荡世事中找到安稳的立身之本。

耕读传家:泽被子孙,家风永续

这类名言着眼于“耕读”作为一种家族传承的意义,强调其对子孙后代的长远影响。

  1.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 出处:同上,苏轼。
    • 释义:再次引用这句,因为它是对“耕读传家”最经典、最精辟的概括,物质财富(耕)和精神财富(读)的双重传承,才能确保家族的兴旺发达。
  2.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 出处:《汉书·韦贤传》引谚语。
    • 释义:给子孙留下满箱的黄金,不如教他们一部经典,这句名言虽然侧重于“读”,但它与“耕”的理念相通,都强调精神传承优于物质传承,一个家族真正的财富,是后代子孙的品德和学识。
  3.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子孙个个贤。

    • 出处:民间谚语。
    • 释义:不追求家财万贯,只希望子孙后代个个贤德有才,这正是“耕读传家”的最终目标——培养出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这才是比金银珠宝更宝贵的家产。

现代启示

在现代社会,“耕读”的意义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 “耕”:不再仅仅是农业耕作,可以引申为任何形式的实践、劳动、创业或专业技能,它是安身立命的经济基础。
  • “读”:也不再局限于读圣贤书,而是指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开阔视野、提升思维和修养,它是精神世界的食粮。

“耕读”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倡导的是一种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物质丰裕又精神富足的平衡而健康的生活哲学。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