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基础题型(侧重意象、语言、情感)
主要考察对诗歌基本元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
-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描述。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今天常常被引用,它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解题思路】
- 画面描述题:首先要抓住诗中的核心意象“白日”、“山”、“黄河”、“海”,然后理解“依”、“尽”、“入”、“流”等动词所描绘的动态和气势,需要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视觉画面,并点出画面的整体基调(雄浑、壮阔)。
- 哲理探究题:这句诗的字面意思是想要看到更远的风景,就要再登上一层楼,这显然是一种比喻,需要思考“千里目”象征什么(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远大的目标),“更上一层楼”又象征什么(付出更多的努力、追求更高的自我、不断进取的精神),将这种象征意义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炼出普适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
- 画面描述:前两句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落日山河图,夕阳依傍着连绵的群山缓缓西沉,气势磅礴的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最终汇入无垠的大海,画面有动有静,有远有近,展现了一种开阔、博大、永不停歇的自然之美。
- 人生哲理:这句诗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它告诉我们,要想实现更远大的理想,达到更高的境界,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断地超越自我,积极进取,它鼓励人们要有开阔的胸襟和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奋斗精神。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问题:
- “绿肥红瘦”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请分析其妙处。
- 词中“试问”和“却道”这两个词,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解题思路】
- 炼字炼句分析题:“绿肥红瘦”是典型的“通感”和“借代”手法。“绿”指代绿叶,“红”指代红花。“肥”和“瘦”本是形容人的,这里用来形容植物的叶子,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要分析出“肥”字写出了雨后绿叶的繁茂、生机勃勃,“瘦”字写出了红花的凋零、憔悴,这四个字也巧妙地暗示了词人内心的伤春惜春之情。
- 人物心理分析题:“试问”表明词人内心虽有疑问,但问得小心翼翼,有些犹豫和不确定,因为她宿醉未醒,自己也未必完全清楚,而“却道”则表现了卷帘人(侍女)的漫不经心、不解风情,她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体会到词人的细腻情感,一“试”一“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动地刻画出词人惜春伤春的敏感多情和侍女的天真粗疏。
【参考答案】
- 妙处分析:“绿肥红瘦”运用了拟人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绿”指绿叶,“红”指红花,“肥”和“瘦”二字将植物人格化。“肥”字传神地描绘出雨后绿叶因水分充足而变得繁茂、润泽的景象;“瘦”字则形象地写出了红花在风雨摧残下凋零、憔悴的情态,这四个字不仅写出了暮春时节的景色特征,更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和伤感之情。
- 心理活动:“试问”表现了词人宿醉初醒,心中牵挂海棠,但又不敢确定,故而试探着询问的复杂心理,既有关切,又有几分不确定和娇憨。“却道”则表现了侍女未经思考、随口作答的漫不经心,这两个词的对比,将词人细腻敏感、惜春伤春的内心世界与侍女的粗疏淡然形成反差,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第二部分:进阶题型(侧重手法、结构、风格)
要求考生对诗歌的艺术技巧和整体结构有更深入的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问题:
-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有多种理解,你更认同哪一种?请结合全诗说明理由。
- A. 诗人感时伤世,看到花开也不禁落泪;因怨恨离别,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
- B. 花也为“感时”而落泪,鸟也为“恨别”而惊心。
- 本诗是如何将“景”与“情”完美融合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解题思路】
- 观点辨析题: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移情于物”和“物我交融”两种手法的理解,A种理解是“以我观物”,将人的情感投射到花鸟上,花鸟只是引发情感的媒介,B种理解是“以物观我”,仿佛花鸟也有了人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共喜,从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和本诗深沉的家国之思来看,B种理解(即“移情于物,物我同悲”)在艺术上更为高妙,情感表达也更为强烈,更能体现诗人内心悲痛的深广。
- 情景关系分析题:情景关系是诗歌鉴赏的核心,首先要指出本诗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然后具体分析:
- 首联:以“国破”的惨景与“山河在”的永恒对比,以“城春”的生机与“草木深”的荒芜对比,景中含情,奠定了全诗沉郁悲怆的基调。
- 颔联:如上所述,将情感直接赋予花鸟,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 颈联:由景入情,直接抒发战事长久、音书难通的焦虑与思念。
- 尾联:又由情入景,通过“白头搔更短”这一细节动作,将内心的愁苦具象化,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参考答案】
- 观点辨析:我更认同B种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移情于物(或拟人)的手法,诗人将自己的“感时”之痛和“恨别”之悲,转移到花鸟之上,仿佛连无情的花鸟也为国家的命运和家人的离散而悲伤落泪、心惊胆战,这种写法使得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表达了诗人内心悲痛的深广程度,艺术效果远胜于A种单纯的“以我观物”。
- 情景融合分析:本诗堪称情景交融的典范。
- 首联:开篇即景,但景中含情。“国破山河在”,国家虽破败,但山河依旧,这种永恒与衰败的对比,暗含了诗人无尽的伤痛。“城春草木深”,春日本是生机盎然,但城中却只有野草丛生,一片荒凉,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 颔联:直接将情感投射到景物上,花鸟带上了诗人的情感,实现了物我合一。
- 颈联:由景转向直接抒情,烽火连天,家书珍贵,直抒对战乱的焦虑和对家人的思念。
- 尾联:又回到细节之景,“白头搔更短”是诗人因忧愁而衰老的形象写照,将无形的愁苦化为有形的白发,情景再次完美融合,使全诗的悲情达到了顶点,令人回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