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法律名言为何能穿越时空启迪人心?

法律的本质与目的

这类名言探讨了法律的根本属性和它为何存在。

法律名言为何能穿越时空启迪人心?-图1

  1.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 出处/作者: 常被认为源于圣奥古斯丁或格劳秀斯,是自然法学派的核心思想。
    • 解读: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强制规定的是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道德的底线,而道德的要求则更高,是人们内心自觉的、追求卓越的规范,法律惩罚恶行,但鼓励行善则更多依赖于道德教化。
  2. “法律是社会习俗的沉淀。”

    • 出处/作者: 美国法学家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 解读: 霍姆斯认为,法律并非凭空产生的逻辑体系,而是源于一个民族长期的生活习惯、传统和价值观念,法律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和确认,它会随着社会习俗的演变而演变。
  3. “法律是秩序,好的法律是好的秩序。”

    • 出处/作者: 亚里士多德。
    • 解读: 亚里士多德指出了法律最基本的功能——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但他更进一步,强调只有那些符合正义、能够促进公共福祉的法律,才是“好的”法律,才能带来真正良性的社会秩序。

法律与正义

这类名言将法律与人类最崇高的追求——正义紧密联系在一起。

  1.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 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

    • 出处/作者: 英国古老的法谚。
    • 解读: 这句话强调了法律程序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它意味着司法过程不仅要确保结果的公正,更要让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相信其过程的公正,看得见的正义是建立司法公信力的基石。
  2. “法律旨在惩罚有罪之人,而非无辜者。”

    • 出处/作者: 古罗马法谚 "In dubio pro reo"(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精神的体现。
    • 解读: 这是现代法治“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思想,它要求司法系统宁可放过一千个坏人,也不能冤枉一个好人,宁可错放,不可错判,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底线。
  3. “正义的法律不会对守法者不利。”

    • 出处/作者: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
    • 解读: 这句话定义了“良法”与“恶法”的区别,一部真正的法律,其目的应该是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因此遵守它自然会对自己有利,反之,如果一部法律让守法者受损、违法者获利,那它就是非正义的“恶法”。

法律与权力

这类名言警告权力滥用,并强调法律对权力的约束作用。

  1.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 出处/作者: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
    • 解读: 这是对人性与权力关系的深刻洞察,它揭示了不受约束的权力是多么危险,法治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用法律来限制和规范公权力,防止其被滥用。
  2. “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 出处/作者: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
    • 解读: 这句话可能有些反直觉,但它道出了自由的真谛,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在法律划定的边界内行动,法律约束了人的恶行,恰恰是为了保护所有人的更大自由,没有法律的“自由”,最终只会沦为弱肉强食的丛林。
  3.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 出处/作者: 《韩非子·有度》。
    • 解读: 这是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精髓,意思是法律不会偏袒权贵,就像墨线不会迁就弯曲的木头一样,它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无论身份高低贵贱,都应受到同样的法律约束。

法律与人情

这类名言探讨了刚性的法律与柔软的人情之间的关系。

  1. “法律不外乎人情。”

    • 出处/作者: 中国古代法谚。
    • 解读: 这句话表达了法律应植根于社会大众的情感和常识,一部好的法律,其条文和判决结果应该符合普通人的朴素正义感,能够被社会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否则就会沦为冰冷的条文,失去生命力。
  2. “法律是刚性的,但法官的心应该是柔软的。”

    • 解读: 这句话强调了在严格适用法律的同时,司法者应怀有同理心,法官不仅要理解法条的字面意思,更要理解案件背后的故事和当事人的处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作出合乎情理的判决。

法律与公民

这类名言强调了公民对法律应有的态度和责任。

  1. “不知法律不免责。” (Ignorantia juris non excusat)

    • 出处/作者: 拉丁法律格言。
    • 解读: 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每个人都负有了解和遵守法律的义务,不能以“我不知道这是违法的”为借口来逃避法律责任,这促使公民主动学习法律,增强法治观念。
  2. “最好的法律是那些为公众所了解和接受的法律。”

    • 解读: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而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公众的知晓和认同,晦涩难懂、脱离民众的法律,其权威性和执行力都会大打折扣。
  3. “一次不公的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

    • 出处/作者: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
    • 解读: 这句话极其深刻地指出了司法不公的严重后果,个别的不公正行为(不平的举动)只是污染了局部的“水流”,但如果司法系统本身出现了不公(不公的判断),那就从根本上破坏了人们对正义的信仰(败坏了水源),其危害是系统性的、毁灭性的。

希望这些名言能给您带来启发!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