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诗歌鉴赏中,画面描绘有何妙用?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诗歌的至高评价,也道出了中国古典诗歌与绘画艺术的紧密联系,所谓“画面描绘”,就是将诗歌语言所构建的、存在于想象中的意境,通过我们的理解和感受,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视觉图像。 它不仅仅是翻译诗句,更是进行一次再创作,让文字背后的“景”与“情”在我们眼前“活”起来。

诗歌鉴赏中,画面描绘有何妙用?-图1


为什么诗歌鉴赏要描绘画面?

描绘画面是通往诗歌深层意境的桥梁,它的作用体现在:

  1. 化抽象为具体: 诗歌语言凝练,常有跳跃,描绘画面能将抽象的意象、模糊的情感,填充进具体的细节,使其变得可触可感。
  2. 入境生情: 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当我们成功描绘出诗歌的画面时,诗人所处的环境、所见的景象、所感的心境,才能更真切地传递给我们,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和主旨。
  3. 品味炼字: 为了描绘出精准的画面,我们必须仔细推敲诗中的每一个字词,一个“绿”字,一个“闹”字,背后是无穷的画面感和生命力,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进行深度品味。
  4. 激发想象: 诗歌的留白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描绘画面,就是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这些空白,完成与诗人的精神对话,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再创造。

如何描绘诗歌的画面?—— 四步法

描绘诗歌画面,不是简单地把诗句翻译成白话文,而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分到合的鉴赏过程。

第一步:抓取意象,构建“景”的骨架

意象是画面的基本元素,首先要找出诗中所有的核心意象。

  • 方法: 圈出诗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尤其是那些带有鲜明色彩、形态、声音、气味的词语。

  • 示例: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意象抓取:

    • 植物类: 枯藤、老树
    • 动物类: 昏鸦、瘦马
    • 建筑/地貌类: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 天象类: 夕阳、西风
    • 人物类: 断肠人
  • 画面骨架: 一位漂泊的旅人,在黄昏时分,骑着一匹瘦马,走在古老的驿道上,路旁是枯萎的藤蔓、干枯的老树和几只归巢的乌鸦,远处有小桥、流水和几户人家,但这一切都显得遥远而陌生。

第二步:调动感官,丰富“景”的血肉

仅仅有骨架是不够的,要让它丰满,必须调动我们的多种感官,让画面“活”起来。

  • 视觉(颜色、形态、光影):

    • 原句: “枯藤老树昏鸦”
    • 描绘: 眼前是干枯、焦黑的藤蔓,像老人的手一样缠绕在粗糙、布满裂纹的老树干上,几只乌鸦,羽毛是黯淡的黑色,在暮色中发出“呱呱”的叫声,准备归巢,整个色调是灰暗、萧瑟的。
  • 听觉(声音、动静):

    • 原句: “小桥流水人家”
    • 描绘: 远处传来“哗哗”的流水声,清脆又寂寞,小桥的另一边,有几户人家,屋顶升起袅袅炊烟,但听不见一丝人声,只有风声在耳边呼啸。
  • 触觉(温度、质感):

    • 原句: “古道西风瘦马”
    • 描绘: 古老的驿道,被岁月磨得光滑冰凉,一阵阵西风刮过,带着深秋的寒意,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旅人骑在瘦骨嶙峋的马背上,能感受到马的疲惫和冰冷。
  • 嗅觉(气味):

    • 描绘: 空气中弥漫着干草、泥土和尘土混合的萧瑟气味,深秋的冷冽气息直入肺腑。
  • 丰富后的画面: 暮色四合,天边是巨大的、血红色的夕阳,正一点点沉入地平线,干枯的藤蔓像垂死的蛇,缠绕着枯槁的老树,几只乌鸦在枝头聒噪,叫声在空旷的原野上显得格外凄厉,脚下是冰冷的古道,凛冽的西风卷起尘土,吹得衣袍猎猎作响,旅人骑着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马儿步履蹒跚,远处,小桥下的流水声单调地重复着,几户人家的屋顶上,炊烟在风中飘散,却温暖不了这旅人的心,他极目远眺,目光所及,只有无尽的苍凉。

第三步:融入情感,点亮“情”的灵魂

中国古典诗歌是“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不能是孤立的风景,必须融入诗人的情感。

  • 方法: 思考:诗人为什么选择这些意象?这些景物带给他什么样的感受?是“乐景”还是“哀景”?是“以乐景写哀情”还是“以哀景写哀情”?

  • 示例:

    • 情感基调: “断肠人”直接点明了诗人(旅人)的情感——极度的悲伤、孤独、思乡。
    • 情景交融:
      • 枯藤、老树、昏鸦: 这些萧瑟、衰败的景象,正是诗人内心凄凉、绝望的写照。
      • 小桥、流水、人家: 这本应是温馨、安宁的景象,但对于“断肠人”这却是他人家的温暖,反衬出自己的孤独无依,是“别人的热闹,我的凄凉”。
      • 古道、西风、瘦马: 这一路的艰辛、疲惫,正是他漂泊生涯的真实写照。
      • 夕阳西下: 象征着人生暮年,也象征着希望的逝去,将全诗的悲凉气氛推向高潮。
  • 点亮灵魂的画面: 在这幅凄凉的秋日黄昏图中,每一个景物都成了诗人情感的投射,那枯藤是他对生命的无力感,那流水声是时光流逝的哀叹,那温暖的炊烟刺痛了他思乡的神经,他不是在看风景,他就是风景本身,他的“断肠”,让整个画面都笼罩在一种无法排遣的悲怆之中。

第四步:组合意境,呈现“画”的整体

将以上所有元素融合起来,用流畅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完整、和谐的画卷。

  • 最终呈现:

    暮色苍茫,残阳如血,枯老的藤蔓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缠绕着同样干枯的老树,几只乌鸦在昏暗中聒噪着,准备归巢,脚下是蜿蜒的古道,凛冽的西风卷起尘土,吹得人透骨生寒,旅人骑着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在这片荒芜中踽踽独行,远处,小桥静默,流水潺潺,几户人家的屋顶上炊烟袅袅,却像一幅遥远的画,温暖不了他冰冷的内心,他望着天边即将沉没的落日,思乡的愁绪与漂泊的悲苦如潮水般涌来,化作一声无声的叹息,断肠人在天涯。


练习与拓展

尝试用这个方法来描绘下面这首诗的画面: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你的描绘思路可以是:

  1. 意象抓取: 空山、新雨、晚秋、明月、松林、清泉、石头、竹林、浣女、莲花、渔舟、春芳、王孙。
  2. 感官调动:
    • 视觉: 雨后山林的清新(空山),皎洁的月光穿过松枝,清澈的泉水在青石上流淌,竹林晃动,莲花摇曳,浣女和渔舟的动态。
    • 听觉: 竹林的喧哗声(浣女归来),渔舟划破水声。
    • 触觉: 秋雨后的凉爽,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