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诗歌鉴赏中描写手法有哪些常见类型?

描写手法,在诗歌鉴赏中也常被称为“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中的“描写类技巧”,它指的是诗人运用各种语言和修辞手段,来塑造形象、描绘景物、渲染气氛、抒发情感的具体方法,掌握这些手法,是深入理解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的关键。

诗歌鉴赏中描写手法有哪些常见类型?-图1

下面我将从五大核心类别进行详细解析,并辅以经典例子和鉴赏角度。


描写角度:从何处看,看什么?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分类,决定了诗歌的“镜头”和“视野”。

正侧结合

  •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直接、正面地描绘对象本身,不借助其他事物,也叫“白描”。

    • 作用:直接、鲜明,给人以强烈的直观印象。
    • 例子: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鉴赏:这里没有写雨后的万物,而是直接描绘雨本身的特点——知时节、随风、润物,将春雨的温柔、及时、无私刻画得淋漓尽致。
  •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与描写对象相关的其他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映衬出主要对象。

    • 作用: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使形象更丰满、更有韵味。
    • 例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 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鉴赏:诗人没有直接继续描写琵琶声如何高妙,而是写听者(东船西舫)的沉寂和环境的静谧(唯见江心秋月白),这种“以静衬动”的侧面描写,比直接说“声音太美了”更有力量,从听众的反应侧面烘托出琵琶声的感人至深,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动静结合

  • 定义:将动态的景物与静态的景物结合起来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
  • 作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生机,避免呆板,能更好地营造意境。
  • 例子: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鉴赏:“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描绘了月光洒在松林间的宁静画面;“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描绘了泉水在石头上流淌的动态,一静一动,以动衬静,不仅写出了山中秋夜的清幽,更赋予了整个画面以生命力,意境空灵而生动。

虚实结合

  • 定义:“实”指客观存在的实景、实事、实情;“虚”指想象的、虚构的、回忆的、未来的景象,或抽象的情感、哲理。
  • 作用: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容量,使诗歌内容更丰富,情感表达更深刻、更曲折。
  • 例子: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鉴赏:词人要与恋人分别,这是“实”,他想象着“今宵”酒醒之后,自己将孤身一人,面对着“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凄清冷落的景象,这就是“虚”,眼前的离别之“实”与未来的孤独之“虚”结合,将离别的愁绪渲染得无以复加,感染力极强。

多感官结合

  • 定义: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描绘景物。
  • 作用: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景物特征,使读者如临其境,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 例子: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鉴赏:前一句是视觉(竹、桃花),描绘了早春的明媚景象,后一句的“水暖”是触觉,“鸭先知”则是通过鸭子的活动来感知,充满了生活气息,视觉与触觉的结合,将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写得活灵活现。

描写方式:如何具体描绘?

这是对景物或人物进行具体刻画的方法。

白描

  • 定义:用最简练、最朴素、不加修饰的笔墨,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形象。
  • 作用:语言洗练,真切传神,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
  • 例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鉴赏: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并列组合成三组画面,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和比喻,只是客观地罗列景物,但正是这种“白描”,将深秋黄昏的萧瑟、凄凉景象和羁旅之人的孤寂愁思浓缩在一起,情景交融,成为千古绝唱。

细节描写

  • 定义:抓住人物或景物中最富有表现力的细微之处进行刻画。
  • 作用: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形象更加丰满、真实、感人。
  • 例子: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鉴赏:一个“溅泪”的细节,一个“惊心”的细节,将诗人因国破家亡而感时伤怀的悲痛心情,投射到花鸟之上,这种移情于物的细节描写,比直接说“我很悲伤”要深刻得多,也更能触动人心。

修辞手法:让语言更富表现力

修辞是诗歌语言的“化妆术”,能极大增强表达效果。

比喻

  • 定义: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使事物特征更鲜明、形象更生动。
  • 例子:贺知章《咏柳》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鉴赏:将“春风”比作“剪刀”,新奇贴切,形象地写出了春风裁剪出柳叶的巧夺天工,赞美了春天的生机与创造力。

拟人

  • 定义:将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动作或语言。
  • 作用:使描绘对象更加亲切、生动,富有情趣,便于抒发情感。
  • 例子: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鉴赏:诗人“邀请”月亮共饮,把月亮和影子都当作朋友,这种拟人手法,极大地表现了诗人在孤独中寻求慰藉的复杂情感,看似热闹,实则更显寂寞。

夸张

  • 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有意的扩大或缩小。
  •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强化作者的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 例子: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鉴赏:“三千尺”是夸张,极言瀑布之长;“银河落九天”更是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这种手法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描绘得惊天动地,充分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

借代

  • 定义: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 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风趣。
  • 例子: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鉴赏:“绿”代指绿叶,“红”代指红花,“肥”形容雨后叶子的茂盛,“瘦”形容春花凋零后的憔悴,用“绿肥红瘦”来代替“叶茂花残”,新颖别致,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空间与时间:构建立体时空感

空间顺序

  • 定义:按照一定的空间方位来组织景物,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外到内等。
  • 作用:使景物描写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 例子:杜牧《山行》中的“**远上寒山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