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颂项羽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项羽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盖世英雄,他的故事、他的勇武、他的失败以及他与虞姬的爱情,都为历代诗人提供了无尽的灵感。

以下我将为您分类精选并解读一些最著名、最动人的赞颂项羽的诗歌。
悲歌慷慨,英雄末路的千古绝唱
这类诗歌聚焦于项羽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的悲壮结局,充满了对其英雄气概的惋惜和同情。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解读】 这首诗是杜牧游览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亭时所作,诗人对项羽的选择提出了独特的批评:他认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忍辱负重,项羽兵败后,如果回到江东,凭借那里的众多英才,完全有可能卷土重来,重振霸业,这首诗并非否定项羽的英雄本色,而是惋惜他缺少一种“东山再起”的政治远见和坚韧意志,充满了对这位悲剧英雄的深深叹惋。
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解读】 这首诗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杰作,也是后世对项羽评价最响亮的诗句之一,诗歌将项羽塑造成一个宁死不屈的“鬼雄”形象,在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的背景下,李清照借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刚烈气节,辛辣地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和懦弱无能,这首诗赋予了项羽一种超越成败的精神象征意义,他不再是失败的英雄,而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格化身。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解读】 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看待问题更为现实,他认为,项羽的失败是“势难回”的,是历史大势所趋,单靠个人意志和江东子弟的勇猛已经无法挽回,他甚至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便江东子弟还在,他们是否还愿意追随一个已经大势已去的君王去再次冒险?这首诗展现了王安石冷静、理性的历史观,与杜牧的浪漫假设形成了鲜明对比。
盖世无双,神勇无敌的战神赞歌
这类诗歌侧重于描写项羽在战场上的无上威武和霸气,塑造了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战神形象。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解读】 这首诗并非后世诗人所作,而是项羽本人的绝命词,但它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赞颂项羽”的诗篇,它用最质朴、最直接的语言,道尽了项羽的雄心壮志(力拔山兮气盖世)、英雄末路的无奈(时不利兮骓不逝)以及对爱人的深情眷恋(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诗是项羽灵魂的真实写照,充满了原始而震撼的力量,后世的许多咏史诗都是对这首诗的回应和延伸。
李白《古风·其五十一》(节选)
... 龙战横野野,血原流杵腥。 劫灰飞尽古今平,欲知崩解何年由? ... 楚战士无一人,乌江亭长义而船。 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 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 所至无不克,百战余成功。 诸侯尽西向,何曾知有汉? 岂料天败楚,龙亡折其锋。 所悲捐甲地,郁郁横秋风。
【解读】 “诗仙”李白对项羽这位同是“楚人”的英雄充满了狂热的崇拜,在这首诗中,他用“气盖世”、“紫电明双瞳”等极富想象力的词汇,描绘了项羽神威凛凛的外貌和气概,他高度赞扬了项羽“横行起江东”、“所至无不克”的赫赫战功,甚至认为在项羽的威势下,诸侯们只知道臣服于他,而不知道有“汉”的存在,李白将项羽的失败归因于“天意”(岂料天败楚),表达了对这位盖世英雄陨落的无限悲愤和惋惜。
爱恨交织,复杂历史的深刻反思
这类诗歌不仅赞美项羽,也冷静地分析他的失败原因,展现了对历史人物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节选)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解读】 这首诗虽然不是直接咏史,但“不可沽名学霸王”一句,使项羽的形象家喻户晓,毛泽东在这里借用了项羽在鸿门宴上“沽名钓誉”、放走刘邦的典故,告诫革命者在取得胜利后,必须乘胜追击,彻底消灭敌人,绝不能像项羽那样因小仁小义而留下后患,这体现了将历史人物作为镜鉴的现实主义态度,也从侧面反映了项羽性格中“妇人之仁”的重大缺陷。
胡曾《咏史诗·乌江》(节选)
争帝图王势倾颓,战无前迹意雄哉。 周章事势必如此,自卷乌江好不回。
【解读】 胡曾的这首诗点明了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争帝图王”的政治目标,而非单纯的军事失利,他认为,项羽的“意雄哉”(英雄气概)虽然无人能及,但在“争帝图王”的政治棋局中,他的行事方式必然导致失败,他选择自刎乌江,是一种无奈的、但也是符合他性格的归宿,这首诗将项羽的悲剧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探讨了个人性格与历史命运的复杂关系。
赞颂项羽的诗歌,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英雄形象:
- 他是神勇的战神:“力拔山兮气盖世”,百战百胜,霸气无双。
- 他是深情的丈夫:“虞兮虞兮奈若何”,对虞姬的爱恋感人至深。
- 他是刚烈的烈士:“不肯过江东”,宁死不屈,保持了最后的尊严。
- 他是可悲的失败者:“时不利兮骓不逝”,空有雄心却无力回天,性格的缺陷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这些诗歌或惋惜,或赞美,或反思,共同将项羽的故事定格在中国文化的集体记忆中,让他成为了那个永远值得后人凭吊和赞颂的“西楚霸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