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好政策”的名言警句非常多,它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政策的本质、目的和重要性,这些名言有的出自古代先贤,有的来自现代政治家,充满了智慧。

以下我将这些名言分为几个类别,以便您更好地理解和引用。
以民为本: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类名言强调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是衡量政策好坏的核心标准。
-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 出处:《淮南子·氾论训》
- 释义:治理国家有不变的法则,但最根本的是要让人民获得利益,这是中国最经典的政策理念之一,强调了政策的“民本”思想。
-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出处:郑燮(郑板桥)《墨竹图题诗》
- 释义:躺在衙门的斋房里听着外面的竹叶声,都像是百姓的痛苦呻吟,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对百姓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微的诉求都应牵挂在心,这句诗生动地表达了官员应心系民情,政策应体察民苦。
-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 出处:习近平
- 释义:这句现代名言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即所有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是为了回应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
“政策的好坏,要看老百姓是哭还是笑。”
- 释义:一句流传甚广的现代俗语,形象地说明了政策的最终评判者是人民群众,群众的直接感受是检验政策成效的“试金石”。
实事求是:政策的制定原则
这类名言强调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
-
“实事求是”
-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
- 释义:原意是做学问要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然后从中求得真实的结论,后被毛泽东同志重新阐释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要求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 出处:陈云
- 释义:这是陈云同志提出的“十五字诀”,是制定好政策的方法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强调尊重客观实际;“交换、比较、反复”强调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要求全面、发展、辩证地看问题。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出处: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 释义: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肤浅的,要真正理解一件事,非亲身实践不可,这提醒政策制定者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或文件上,必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政策。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政策的深远影响
这类名言强调好的政策不仅解决眼前问题,更要着眼于未来,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
-
“政理讼平,百谷丰登,家给人足。”
- 出处:《后汉书·鲁恭传》
- 释义:政治清明,诉讼公平,庄稼丰收,家家户户丰衣足食,描绘了一幅好政策带来的理想社会图景,体现了政策对经济、社会和民生的综合效益。
-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 出处:中国民间谚语
- 释义:比喻为后人造福的政策或事业,这常用来形容那些具有前瞻性,能够惠及子孙后代的重大决策,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投入等。
-
“我们不仅要绿水青山,更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出处:习近平
- 释义:这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它标志着一种全新的、可持续的政策理念,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高瞻远瞩:政策的战略眼光
这类名言强调政策制定者要有远见卓识,能够洞察未来,把握大势。
-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 出处: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 释义:不从长远利益上考虑问题,就无法妥善处理眼前的事务;不从全局整体上考虑问题,就无法管理好局部,这是政策制定中非常重要的战略思维。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出处:《礼记·中庸》
- 释义:无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这强调了政策规划、顶层设计和前瞻性预测的重要性。
循序渐进:政策的执行艺术
这类名言强调政策的推行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要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和接受程度。
-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 出处:《淮南子·氾论训》
- 释义:如果对人民有好处,就不一定要效法古代;如果能把事情办得周全,就不一定要遵循旧规,这体现了政策的务实精神和改革创新意识,鼓励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不墨守成规。
-
“治大国,若烹小鲜。”
- 出处:老子《道德经》
- 释义:治理大国就像烹煮一条小鱼一样,不能频繁翻动,要顺应规律,谨慎行事,这比喻在推行重大政策时,要保持稳定和连续性,避免朝令夕改,折腾社会。
这些名言共同勾勒出“好政策”的画像:它以民为本,是实事求是的产物,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能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且在执行中讲究循序渐进的艺术,它们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今天我们制定和评估政策时宝贵的思想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