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2016高考诗歌鉴赏,2016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及答案

2016高考诗歌鉴赏

2016高考诗歌鉴赏,2016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及答案-图1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不仅考查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典诗词的魅力,本文将从诗歌的出处、作者、创作背景、鉴赏方法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展开分析,帮助读者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诗歌的出处与作者

古典诗词的创作年代跨越千年,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唐宋的律诗、绝句,再到明清的散曲、词牌,每一时期的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高考诗歌鉴赏题多选自唐宋诗词,因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合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以2016年高考真题为例,杜甫的《春望》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均被选用,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如《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辛弃疾则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其词作兼具豪迈与婉约,《青玉案·元夕》通过元宵夜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了解诗人的生平与风格,有助于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创作背景与时代特征

诗歌的创作背景直接影响其主题与情感表达,李白的《将进酒》写于仕途失意之时,借酒抒怀,展现豪放不羁的个性;而李清照的《声声慢》创作于南宋偏安时期,词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凄凉意境,反映了她晚年漂泊无依的心境。

在高考诗歌鉴赏中,命题人常选取具有典型时代背景的作品,如2016年某地试卷选用陆游的《示儿》,此诗写于南宋末年,诗人临终前仍心系国家统一,体现深厚的家国情怀,掌握历史背景,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 抓关键词句
    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某些字词往往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与“圆”二字勾勒出边塞的壮阔景象,在鉴赏时,需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及意象词。

  2. 分析意象与意境
    古典诗词常借助自然景物表达情感,如“杨柳”象征离别,“明月”寄托乡思,李商隐的《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运用典故,营造朦胧意境,需结合意象解读诗人的怅惘之情。

  3. 把握情感基调
    诗歌的情感或豪放,或婉约,或忧愤,或闲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体现旷达乐观,而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则充满亡国之痛,通过语调、用词可判断情感倾向。

  4. 结合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能增强表现力,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喻雪,生动描绘边塞奇景,高考题目常考查修辞的作用,需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常见表现手法解析

  1. 借景抒情
    诗人通过描绘景物间接表达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以萧瑟秋景烘托游子思乡之情。

  2. 托物言志
    借助某一事物寄托志向,于谦的《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表达坚贞不屈的品格。

  3. 对比衬托
    通过对比突出主题,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贫富悬殊揭露社会矛盾。

  4. 用典
    引用历史故事或前人诗句,增加内涵,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连用孙权、刘裕等典故,抒发壮志难酬之悲。

高考真题实战分析

以2016年全国卷Ⅰ为例,选用李白的《行路难》,要求学生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表达的情感,此题考查对诗人乐观精神的把握,结合李白被贬后的创作背景,可知此句展现了他虽遭挫折仍自信昂扬的人生态度。

另一道题涉及王维的《山居秋暝》,问“空山新雨后”的“空”字有何妙处,学生需从禅意与静谧氛围入手,分析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提升鉴赏能力的建议

  1. 多读经典作品
    广泛阅读唐诗宋词,熟悉不同流派风格,如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

  2. 积累常见意象
    如“鸿雁”代指书信,“梧桐”象征寂寞,掌握意象含义可快速理解诗意。

  3. 关注诗人经历
    了解作者的生平遭遇,能更准确体会其创作动机,如读李商隐的诗,需结合其仕途坎坷的背景。

  4. 练习高考真题
    通过历年试题训练答题技巧,注意审题,紧扣诗句分析,避免泛泛而谈。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高考诗歌鉴赏不仅是一次考试,更是与古人对话的机会,深入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表现手法及情感内涵,才能真正领略其艺术魅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