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是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格律诗(如近体诗、词、曲)中一种非常重要且富有美感的修辞手法,它要求在出句(上联)和对句(下联)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在词性、结构、意义上都相互对应或关联,形成一种匀称、和谐、富有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对仗的诗歌种类繁多,从成熟的格律诗到早期的古体诗,都能找到精彩的例子,下面我将按照诗歌体裁和时代,为您分类列举一些著名的对仗诗句。
律诗中的对仗(典范之作)
律诗(五言、七言)的对仗要求最为严格,尤其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必须对仗工整,这是对仗艺术的巅峰。
五言律诗
示例: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赏析:“明月”对“清泉”(名词+名词),“松间”对“石上”(方位名词+方位名词),“照”对“流”(动词+动词),此联描绘了一幅清幽、宁静、灵动的山水画,堪称千古绝对。
示例: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赏析:“感时”对“恨别”(动宾结构+动宾结构),“花”对“鸟”(名词+名词),“溅泪”对“惊心”(动宾结构+动宾结构),将诗人内心的悲痛与外物的情态巧妙地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对仗精妙。
七言律诗
示例: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赏析:
- 颔联:“无边”对“不尽”(形容词+形容词),“落木”对“长江”(偏正名词+偏正名词),“萧萧”对“滚滚”(拟声叠词+拟声叠词),“下”对“来”(动词+动词),气象宏大,意境开阔,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 颈联:“万里”对“百年”(数量词+数量词),“悲秋”对“多病”(动宾结构+动宾结构),“常作客”对“独登台”(状中结构+状中结构),将空间之远、时间之长、身世之悲、孤独之感浓缩在十四个字中,对仗之工整,情感之深沉,令人叹服。
示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颔联)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赏析:“春蚕”对“蜡炬”(名词+名词),“到死”对“成灰”(动补结构+动补结构),“丝方尽”对“泪始干”(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用两个绝妙的比喻,表达了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绝句中的对仗
绝句(五言、七言)不要求必须对仗,但很多诗人会在其中使用对仗,尤其是后两句,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五言绝句
示例: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赏析:虽然这首诗没有严格的对仗句,但“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在结构上形成了呼应,为后两句的哲理升华做了铺垫。
示例: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赏析:这首绝句通篇对仗,极为罕见。“两个”对“一行”(数量词+数量词),“黄鹂”对“白鹭”(名词+名词),“鸣翠柳”对“上青天”(动宾结构+动宾结构),后两句,“窗含”对“门泊”(主谓结构+主谓结构),“西岭”对“东吴”(地名+地名),“千秋雪”对“万里船”(偏正名词+偏正名词),四句诗如同一幅色彩明丽的工笔画,对仗极其工整。
七言绝句
示例: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赏析:前两句“烟笼寒水”对“月笼沙”,虽非严格的对仗,但句式结构相同,意境相融,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
示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 赏析:后两句是经典的对仗。“一水”对“两山”(数量词+名词),“护田”对“排闼”(动宾结构+动宾结构),“将绿绕”对“送青来”(连动结构+连动结构),化静为动,赋予山水以灵性,对仗新奇而生动。
词中的对仗
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句子长短不一,称为“长短句”,词中的对仗不像律诗那样固定在某一联,但同样非常讲究,尤其是在上下阕的相同位置,对仗能使词的音律更加和谐优美。
示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鼎足对,三句自成对仗,气势磅礴。“羽扇纶巾”对“樯橹灰烟灭”(名词对名词,动词词组对动词词组),描绘了周瑜儒雅从容的指挥形象。
示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赏析:“三杯两盏淡酒”对“怎敌他、晚来风急”在结构和意义上形成强烈对比。“守着窗儿”对“独自怎生得黑”,将孤寂难熬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词中的对仗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
古体诗中的对仗
在格律尚未完全定型的唐代以前的古体诗中,对仗并不强制,但诗人也会自觉运用,以求语言的整齐和音韵的和谐。
示例: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赏析:“慨当以慷”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