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千年名篇今何解?

诗词原文与译文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者:李煜 (五代十国·南唐后主)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千年名篇今何解?-图1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白话译文:

春天的花,秋天的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啊?那些往事,又有多少能被我记得? 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阵阵东风,在这皎洁的月光下,真不忍心回首遥望我那已亡故的故国。 精雕细刻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吧,只是当年宫中那美丽的容颜,早已憔悴不堪。 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那就像这满江的春水,滚滚不息,永远地向东流去。


赏析:从个人悲欢到宇宙之问

这首词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唱,在于其情感的层层递进和意象的完美结合。

上阕:今昔之问,不堪回首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开篇即问,直击人心。 “春花秋月”本是世间最美好的景物,代表着永恒与轮回,但对于李煜来说,这无尽的美景却成了对他无尽折磨的象征,他身为阶下囚,每一天都在痛苦的回忆中度过,他甚至希望这美好的时光快点结束,这是一种极度绝望下的反常心理,将“美景”与“哀情”的矛盾推向极致。
    • “往事知多少”一句,看似平淡,实则包含了万千感慨,那“往事”是当皇帝时的繁华与欢乐,是“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显赫,这一切都已如烟云般消散,留下的只有无尽的追忆和悔恨。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意象的巧妙转换。 “东风”是春天的信使,它吹醒了万物,也吹醒了词人沉睡的故国之思,这“东风”与南唐故都金陵的“东风”重合,将眼前的“小楼”与昔日的“皇宫”连接起来,时空的界限被打破。
    • “不堪回首”是全词的情感核心。 不是“不愿”,而是“不堪”——因为回首的痛苦已经超越了心理承受的极限,为何“不堪”?因为是在“月明中”,月亮是永恒的见证者,它曾照耀过南唐的歌舞升平,如今也照耀着词人的孤寂与凄凉,这轮明月,成了连接今昔、勾起愁思的最直接的导火索。

下阕:物是人非,愁绪滔天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对比手法的极致运用。 词人想象,故国宫殿里那些华丽的栏杆、精美的台阶,应该都还和以前一样吧,这是的不变,再看自己,当年的“朱颜”(红润的容颜、青春的朝气)早已在亡国的耻辱和囚禁的折磨下憔悴衰老,这是的巨变。
    • 一“在”一“改”,一“物”一“人”,强烈的对比道出了最深沉的悲哀: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这种悲哀,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千古绝唱,化抽象为具象。 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比喻之一。
    • “问君”:词人从第三人称的叙述者,突然转为第二人称的自问,仿佛在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将内心的愁苦推向了顶点。
    • “一江春水”:这个比喻的精妙之处在于:
      1. 形象生动:将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春水”,读者可以立刻感受到那连绵不绝、浩浩荡荡的气势。
      2. 动态感强:“向东流”三字,赋予了愁绪以生命和方向感,它不是静止的,而是永恒的、无法停止的、一去不复返的,这既象征了愁绪的深重,也暗含了对过去美好时光一去不返的无奈。
      3. 地域特色:李煜的故国在长江流域,用“一江春水”来比喻,充满了故土的亲切感和切肤之痛,使情感表达更加真实可信。

背景与作者

  • 作者:李煜 (937年—978年)

    • 身份双重性:他既是才华横溢的词人,又是命运悲惨的亡国之君,这种独特的身份,让他的词作前半生多写宫廷享乐、男女情爱(“为赋新词强说愁”),风格柔靡;而后半国破家亡,词风转为沉郁悲怆,字字血泪,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到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之后,大约是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此时的他,从一个“垂对泣”的皇帝,变成了一个“日夕以泪洗面”的阶下囚,故国的沦丧、家族的离散、身份的剧变,给他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创伤,这首《虞美人》正是他这种心境的集中体现。


词牌名“虞美人”的由来

“虞美人”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词牌名,源自一个历史典故:

传说秦朝末年,项羽被刘邦围困在垓下,兵败粮尽,他在营中听到四面汉军都唱着楚地的歌谣,大惊失色,以为楚地尽失,他心爱的美人虞姬在帐中为他起舞,并拔剑自刎,以断其念,项羽突围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也自刎而死,后人为了纪念虞姬,便创作了《虞美人》曲调,后来演变为词牌。

这个典故本身就与“英雄末路、美人殉情、生死离别”的主题紧密相关,李煜选用这个词牌,或许正是潜意识里将自己的处境与项羽的悲剧相联系,加深了全词的悲剧色彩。


李煜的《虞美人》之所以不朽,在于它:

  1. 情感真挚:毫无矫饰,将一位亡国之君最真实、最沉痛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2. 意境高远:从个人的“小我”之愁,升华到了对人生、宇宙的“大我”之问,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
  3. 艺术精湛:对比、设问、比喻等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语言精炼而意蕴无穷。
  4. 影响深远:它被视为“词中之帝”,标志着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转变为可以“抒情言志”的独立文学体裁,对后来的宋词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说,这首词写成后,在宋京广为流传,甚至传到了宋太宗耳中,宋太宗因忌惮李煜在旧臣中的声望,最终将他毒杀,这首绝代词作,竟也成了李煜生命的绝唱。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