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诗歌创作难题,如何突破瓶颈?

诗歌知识常见问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什么是诗歌?它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诗歌创作难题,如何突破瓶颈?-图1

答案: 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集中、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其核心特征主要有三点:

  1. 凝练性: 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即“言简意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仅用28个字就勾勒出一幅深秋萧瑟的羁旅图。
  2. 形象性: 通过具体、生动的意象(景、物、人、事)来创造意境,让读者产生画面感和情感共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孤烟”、“大漠”、“长河”、“落日”都是鲜明的意象。
  3. 音乐性: 具有和谐的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在古典诗歌中,这体现为平仄、格律和押韵;在现代诗歌中,则更多体现为内在的节奏感。

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体裁有哪些?

答案: 中国古典诗歌体裁丰富,主要分为两大类:诗和词。

  1. 诗:

    • 古体诗(古风): 形式自由,不要求严格的格律,句式长短不一,用韵也比较自由,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长恨歌》。
    • 近体诗(今体诗): 形成于唐代,格律严格,是唐代以后的主流诗歌形式,它又分为:
      • 绝句: 共四句,每句五字或七字。
        • 五言绝句(五绝):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 七言绝句(七绝):如杜牧《泊秦淮》
      • 律诗: 共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
        • 五言律诗(五律):如杜甫《春望》
        • 七言律诗(七律):如李商隐《无题》
        • 排律: 律诗的扩展,句数超过八句且为偶数。
  2. 词:

    • 又称“长短句”,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兴起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 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格律、字数、句数和平仄,如《念奴娇》、《水调歌头》、《如梦令》等,词的内容可以更自由地抒发细腻、婉转的情感。
  3. 曲:

    • 兴盛于元代,是可入乐演唱的另一种体裁。
    • 特点: 语言更加通俗活泼,题材更贴近市井生活,形式上也比词更自由,分为“散曲”和“剧曲”。

什么是“意境”?它为什么是诗歌鉴赏的核心?

答案: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诗人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或“境”)相互交融、完美结合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和艺术氛围,它是一个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让读者产生丰富联想的审美空间。

为什么是核心? 因为意境是诗歌艺术的最高追求,一首诗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意境的营造。

  • 情景交融: 优秀的诗歌不是简单地写景或抒情,而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之景,正是作者被贬后孤独、愤懑心境的写照。
  • 虚实相生: 诗歌的意境既有眼前具体的“实”景,又有由此引发的想象和情感的“虚”境,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望月”的实景,自然过渡到“思乡”的虚境,意境深远。
  • 引发共鸣: 成功的意境能够超越时空,触动不同读者的心弦,获得普遍的审美体验。

第二部分:鉴赏与分析

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它与“意境”有何区别?

答案: 意象(Image),简单说就是“意”中之“象”,是融入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是构成诗歌意境的“砖瓦”。“月亮”本身是一个天体,但在诗歌中,它常常成为“思乡”、“团圆”、“孤独”的意象。

意象与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
    • 意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如“柳”、“酒”、“鸿雁”、“梧桐”。
    • 意境是整体的、抽象的,是诗歌通过多个意象组合营造出的艺术氛围和境界,意境是“面”,意象是“点”。
  • 联系:
    •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础。 没有一个个鲜活的意象,就无法营造出深远的意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意象叠加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凄凉、萧瑟的羁旅意境。

赏析诗歌时,应从哪些角度入手?

答案: 赏析一首诗,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综合分析:

  1. 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以及诗歌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和深层含义,不了解杜甫“安史之乱”中的颠沛流离,就很难深刻体会《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痛。

  2. 解读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常常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或线索,杜甫的《春望》,题目就点明了时间(春天)和核心情感(感伤)。

  3. 品味语言:

    • 炼字: 分析那些用得最精准、最传神的字词(即“诗眼”),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字就写出了春天的生机与动态。
    • 修辞: 识别并分析诗歌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 分析意象与意境: 找出诗中的核心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并体会由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的整体意境。

  5. 把握结构: 分析诗歌的层次、脉络和章法,绝句的“起承转合”,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结构和作用。

  6. 体会情感: 综合以上所有分析,最终落脚到诗歌所表达的核心情感上,是喜悦、是悲愤、是思乡、是怀古,还是哲理思辨。


第三部分:实践赏析示例

请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1. 知人论世: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一生豪放不羁,但也常有怀乡之情,这首诗可能作于他客居他乡的某个夜晚。

  2. 解读题目: 《静夜思》点明了时间是宁静的夜晚,核心动作是“思”(思念)。

  3. 品味语言:

    • 炼字:”字用得极妙,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在睡梦初醒、恍惚之间看到月光的错觉,为下文的“思”做了自然的铺垫。
    • 修辞: “明月光”与“地上霜”运用了比喻,将皎洁清冷的月光比作秋霜,不仅写出了月光的明亮,更渲染了秋夜的寒冷与孤寂氛围。
  4. 分析意象与意境:

    • 意象: 明月、霜,在中国文化中,“月亮”是“思乡”的永恒意象。
    • 意境: 诗歌通过“床前”的近景和“明月”的远景,营造了一个宁静、清冷、略带孤寂的秋夜意境,这个意境是思乡情感的温床。
  5. 把握结构: 全诗结构清晰,符合绝句的“起承转合”。

    **起(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