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新课标下,李白诗歌教学如何创新突破?

李白诗歌教学方案:从“诗仙”到“谪仙人”的浪漫之旅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下,李白诗歌教学如何创新突破?-图1

    • 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生卒年、重要事件如“赐金放还”、安史之乱等),理解其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的内在联系。
    • 掌握李白诗歌的几个核心艺术特色:雄奇奔放的想象、豪迈奔放的气势、清新自然的语言、以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格。
    • 熟悉并背诵李白3-5首代表作,如《将进酒》、《蜀道难》、《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
    • 初步掌握鉴赏李白诗歌的方法,特别是分析其意象、情感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比较阅读法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音频、视频、图片),营造与诗歌意境相符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 引导学生将李白的人生经历与其诗歌作品相结合,进行“知人论世”的深度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李白诗歌中蕴含的盛唐气象,体会其积极乐观、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人格魅力。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 思考李白“仕途”与“诗途”的矛盾,理解中国古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普遍追求。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1. 品味李白诗歌豪放飘逸、想象奇绝的艺术风格。
    2. 理解李白诗歌中“酒”、“月”、“剑”等核心意象的象征意义。
    3. 把握李白诗歌中复杂的情感世界:既有建功立业的豪情,也有怀才不遇的愤懑,更有对生命、宇宙的哲思。
  • 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李白诗歌看似“狂放不羁”背后深沉的孤独、悲凉与无奈。
    2. 如何将盛唐的时代背景与李白个人独特的“仙”气质结合起来,理解其诗歌的“盛唐之音”的典范意义。
    3. 如何让现代学生跨越时空,真正共情于李白那份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以《将进酒》为例,可扩展至其他篇目)

第一课时:初识李白——诗仙的“人设”与“剧本”

  1. 导入:谁是“谪仙人”?(5分钟)

    • 提问: 同学们,提到“诗仙”,你们首先想到的是谁?(李白)为什么他会被称为“仙”?是像神仙一样长生不老,还是别的什么?
    • 展示图片/视频: 播放一些描绘李白形象的影视剧片段或绘画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李白“酒中仙”、“剑客”、“游侠”等多重身份。
    • 引出主题: 我们就来揭开这位“谪仙人”的神秘面纱,看看他的诗歌如何塑造了不朽的传奇。
  2. 知人论世:李白的“人生剧本”(15分钟)

    • 生平简介: 用时间轴或故事的形式,讲述李白的一生:
      • 少年游侠: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剑术高明,好任侠,志向远大。
      • 壮年漫游: “辞亲远游”,仗剑走天涯,结交名士,积累声望,写下《蜀道难》,名动天下。
      • 长安岁月: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玄宗召见,供奉翰林,但“赐金放还”,政治理想破灭。
      • 晚年漂泊: 参与永王李璘幕府,兵败后被流放,后病逝于当涂。
    • 核心矛盾: 强调李白一生最大的矛盾——“济苍生”的政治抱负“寻仙访道”的浪漫情怀之间的冲突,这构成了他诗歌情感的两极。
  3. 风格初探:李白诗歌的“独家配方”(10分钟)

    • 小组讨论: 请学生分享自己读过的李白诗句,并说说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关键词可能包括:豪放、潇洒、爱喝酒、想象力丰富等)
    • 教师总结: 归纳李白诗歌的几大特色:
      • 气势磅礴: 意境宏大,气吞山河。
      • 想象奇特: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语言清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情感炽热: 直抒胸臆,爱憎分明。

第二课时:精读《将进酒》——在酒杯中盛满的人生

  1. 诵读涵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10分钟)

    • 听范读: 播放名家朗诵《将进酒》的音频(如康震、濮存昕等版本),要求学生闭眼倾听,想象画面。
    • 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 指导诵读: 教师指导,注意《将进酒》作为乐府旧题的特点,读出长短句错落有致、奔放不羁的感觉,重点指导“君不见”开头的感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以及“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决绝。
  2. 文本细读:解构诗仙的“朋友圈”与“吐槽大会”(20分钟)

    • 第一层: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君不见……朝如青丝暮成雪)
      • 提问: 开篇“君不见”的重复,有何作用?(像是面对友人,拍着肩膀,痛心疾首地劝诫,极具感染力)
      • 分析: “黄河之水天上来”与“高堂明镜悲白发”,一壮一悲,形成强烈对比,引出“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核心观点。
    • 第二层: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提问: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是李白真的自信满满,还是一种自我安慰?(结合他被“赐金放还”的经历,理解这是一种失意后的“精神胜利法”,是傲岸不屈的宣言。)
    • 第三层:对权贵名士的蔑视(烹羊宰牛且为乐……径须沽取对君酌)
      • 分析: “会须一饮三百杯”的夸张,展现其豪情,岑夫子、丹丘生是他的“知己”圈,为什么“钟鼓馔玉不足贵”?(因为他追求的是精神自由,而非世俗的功名利禄。)
    • 第四层:对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悲凉(陈王昔时宴平乐……与尔同销万古愁)
      • 用典: “陈王曹植”的典故,将自身与同样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才子相比,深化了“同病相怜”的悲愤。
      • “万古愁”是什么愁?是人生短暂之愁,是怀才不遇之愁,是宇宙永恒之愁,最后一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以“销愁”作结,看似旷达,实则悲凉至极。
  3. 课堂小结与拓展(5分钟)

    • 《将进酒》是一首情感的“交响乐”,从悲叹到自信,再到狂放,最后归于深沉的悲愁,充分展现了李白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 拓展作业:
      • 必做: 背诵《将进酒》。
      • 选做: 找一首你认为最能代表李白“孤独”或“悲愤”的诗(如《月下独酌》、《行路难》),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说明它如何体现了这种情感。

第三课时:专题研讨——李白诗歌中的核心意象

  1. 主题引入:李白诗歌的“符号密码”(5分钟)

    提问:如果我们想画一幅李白的肖像,画中应该有哪些必不可少的元素?(酒、剑、月亮)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