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2025高考诗歌表现手法,今年会考啥新题型?

什么是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诗人为了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突出主题而采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和写作方法的总称,它就像诗人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工具”,诗人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雕刻”成诗歌。

2025高考诗歌表现手法,今年会考啥新题型?-图1

高考考查的表现手法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

  1. 表达方式
  2. 修辞手法
  3. 表现技巧(或称艺术手法)

核心表现手法详解

(一)表达方式

这是诗歌最基础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在诗歌中,描写、抒情、议论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 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

  • 细节描写:通过细微的、典型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或环境氛围。
    • 作用:以小见大,使形象更丰满,情感更真实。
    • :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抵万金”这个细节,生动地写出了战乱时期人们对亲人音讯的极度渴盼。
  • 白描: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勾勒出鲜明的形象。
    • 作用:语言朴素,勾勒传神,富有表现力。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
  • 景物描写(写景):这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描写方式。
    • 作用
      • 渲染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 烘托心情: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哀情。
      • 塑造意境:构成诗歌的整体画面。
      • 交代背景: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 提供线索:贯穿全诗,或为下文铺垫。
    • 角度: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视听嗅触多感官结合等。

抒情 指作者主观情感的直接或间接流露。

  •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不借助任何媒介,直接抒发情感。
    • 作用:情感强烈,感染力直接。
    •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直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放浪形骸的洒脱。
  • 间接抒情:通过写景、叙事、议论等方式来抒情,是诗歌最主要、最含蓄的抒情方式。
    •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将情感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中,情景交融。
      • :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清新宁静的景物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 情景交融:景即是情,情即是景,二者密不可分,这是“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
      • :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雄浑壮阔的景象中,融入了诗人身世飘零、时光流逝的深沉感慨。
    • 托物言志:通过描摹某一具体事物(如松、竹、梅等),来表达作者的志向、品格或情感。
      • :于谦《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来表明自己不畏牺牲、坚守清白节操的志向。
    • 用典抒情:借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前人诗句来表达情感,使诗歌含蓄典雅,意蕴深厚。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大量用典(孙权、刘裕、刘义隆等),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语言的艺术,是表现手法的“肌肉”。

  • 比喻:用一事物比方另一事物,使事物形象生动,特征突出。
    • :贺知章《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形象。
  • 拟人:将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或动作,使事物形象鲜明,富有情趣。
    • :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赋予雨以人的情态,显得亲切可爱。
  • 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以增强表达效果。
    •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言瀑布之高,气势雄伟。
  •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工整的对偶,表达了豁达的胸襟。
  • 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表达更具体、形象、简洁。
    • :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烽火”代指战争,用“家书”代指亲人的消息。
  • 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引人思考,以突出内容,增强语气。
    • :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设问引出,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
  •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项羽失败的惋惜和不平。
  • 双关:利用词语的多义或同音条件,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 :刘禹锡《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谐音“情”,含蓄地表达了少女初恋时微妙的心理。

(三)表现技巧(艺术手法)

这是更高层次的艺术构思,是表现手法的“骨架”。

表现手法

  • 衬托(烘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
    • 正衬(烘托):用相似的事物来衬托。
      • :白居易《琵琶行》中,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寂静场景,来烘托琵琶曲演奏的惊人效果和听众的沉醉。
    •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
      • 以乐景衬哀情: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悲伤的情感,这是高考中非常重要的考点。
        • :杜甫《绝句》中“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春景如此明媚,但诗人却流落他乡,更添思乡之情。
      • 以动衬静:用动态的景物来反衬环境的静谧。
        • :王维《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鸟的鸣叫,反衬出春山月夜的幽静。
  • 对比:把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突出主旨。
    • :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工与陶工的房屋形成强烈对比,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
  • 象征:通过某一具体形象,暗示与之相似或相关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它比“托物言志”更含蓄,范围更广。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