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包含“燕”字的名言警句
这类名言通常出自历史人物或典籍,言简意赅,富有哲理。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出处:唐代·刘禹锡《乌衣巷》
- 释义:从前在王导、谢安这些豪门大族厅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却飞入了普通百姓的家中。
- 哲理:这句诗是流传最广的“燕”字名言,它以燕子为见证者,感叹世事沧桑,兴衰无常,无论是多么显赫的家族,终究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衰落,而普通人的生活则代代延续,充满了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出处: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释义:有几处的早莺争着向阳的树枝,不知是谁家的新燕子在衔着春泥筑巢。
- 哲理:这句诗描绘了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新燕啄春泥”象征着新生、希望和劳作,它告诉我们,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新的开始,激励人们要像燕子一样,辛勤地筑造自己的“家园”(生活或事业)。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出处: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释义:看着无可奈何地凋落的花,心中充满伤感;而那归来的燕子,又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 哲理:这句诗充满了伤春惜时之情。“花落去”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逝去和时光的流逝,是“无可奈何”的;而“燕归来”则象征着一种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它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在循环中寻找一丝慰藉的复杂心境。
-
燕子归来寻旧垒。
- 出处:宋代·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 释义:燕子飞回来寻找自己旧的巢穴。
- 哲理:燕子“寻旧垒”的行为,被引申为对故乡、对过去的眷恋和回归,它象征着一种根的意识,一种无论走多远、经历多少风雨,最终都要回到原点的情感寄托,这可以用来比喻游子思乡,或是对初心、本源的坚守。
以燕子为意象的引申名言
这类名言不直接包含“燕”字,但其核心意象和哲理与燕子密切相关,已成为文化符号。
-
似曾相识燕归来 (可视为对上一条的提炼)
- 引申哲理:这句词已经超越了诗歌本身,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成语或文化意象,它常用来形容:
- 似是而非的熟悉感:遇到一个新的人或事,却感觉好像在哪里经历过。
- 历史的循环与重演:许多事情,虽然人物、场景变了,但其本质和规律却惊人地相似,仿佛旧日重现。
- 引申哲理:这句词已经超越了诗歌本身,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成语或文化意象,它常用来形容: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
- 释义:燕子和麻雀怎么能知道大雁和天鹅的远大志向呢?
- 哲理:这句是陈胜(涉)年轻时对同伴说的话,它用“燕雀”比喻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平庸之辈,用“鸿鹄”比喻志向远大、胸怀天下的英雄豪杰,核心思想是人与人之间格局和志向的巨大差异,告诫人们不要被眼前的安逸所束缚,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
燕子不进愁家之门。
- 出处:中国民间俗语
- 释义:燕子是不会飞到充满悲伤和愁苦的家里来筑巢的。
- 哲理:这是一种民间信仰和美好祝愿,燕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喜庆和好运的象征,人们相信,只有家庭和睦、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才会吸引燕子前来安家,这句俗语表达了人们对家庭和睦、幸福生活的向往。
“燕”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意象,其名言警句也体现了多层次的哲理:
- 从“旧时王谢堂前燕”中,我们读出的是历史的沧桑与无常。
- 从“谁家新燕啄春泥”中,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 从“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我们感到的是时光的循环与乡愁。
- 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我们领悟到的是志向的高远与格局。
- 从“燕子不进愁家之门”中,我们体会到的是对家庭幸福的祈愿。
这些关于“燕”的名言,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中一道独特而深刻的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