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象征:自然与孩童
在顾城的诗歌里,梦想常常与自然和孩童紧密相连,他认为自然是最本真、最纯洁的世界,而孩童则保留了未被世俗污染的灵性,梦想,就是回归这种本真。

代表作:《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这首诗是顾城梦想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擦去一切不幸
我在大地上画窗子
我让我的眼睛
去歌唱
去歌唱
那些熄灭了的星星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解读:
- “任性的孩子”:这是顾城自我认知的核心,他像一个不谙世事、固执己见的孩子,用自己纯真的眼光和理想去对抗成人世界的复杂、不幸与黑暗。
- “画满窗子”:这是他梦想最核心的意象,窗子象征着光明、希望和新的视角,他想打破人们习惯了的“黑暗”(即麻木、绝望、沉闷的现实),为世界引入全新的可能性。
-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这句诗重复了三次,强烈地表达了他改造世界的愿望,但这种改造不是暴力的,而是通过“画”这种充满创造力和美感的诗意行为来实现的,他的梦想,是为世界“重新赋形”。
代表作:《远和近》
这首短小精悍的诗,精准地捕捉了梦想与现实、内心与外界的距离感。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看云时很近。
解读:
- 这里的“你”和“我”,可以看作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活在现实(云,代表飘忽、不真实、甚至是冷漠的自然),一个活在内心(我,代表一个渴望被理解、渴望连接的真实个体)。
- “你看我时很远”:现实的你无法真正理解我内心的梦想和世界。
- “你看云时很近”:你却对那虚无缥缈、与我内心世界无关的外部事物感到亲近。
- 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梦想者的孤独:他的内心世界如此丰盈,却与外部世界格格不入,无法被他人真正触及。
梦想的构建:用语言和想象创造世界
顾城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魔法,可以用来构建梦想的王国,他像一个用词语搭建城堡的国王。
代表作:《生命幻想曲》
这首诗展现了他如何用想象力编织一个属于自己的、超越现实的世界。
把我的幻影放在路上
让无数的,你走来
踩在我的幻影上
它就变成了
一朵朵
春天的鲜花
我把我的生命
放在路上
让无数的,你走来
踩在我的生命上
它就变成了
一条条
通往远方的道路
解读:
- “幻影”与“生命”:顾城将自己的梦想(幻影)和生命本身都献祭出来,铺设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
- “踩”的转化:他人的经过和践踏,并没有摧毁他的梦想,反而将其“变成”了“春天的鲜花”和“通往远方的道路”,这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转化,说明他的梦想并非脆弱的空想,而是能够通过与世界互动而生长、结果的生命体。
- 这首诗充满了献身精神和对未来的信念,梦想在此成为连接个体与群体的桥梁。
梦想的失落与归宿:孤岛与自我放逐
随着时代变迁和个人经历的磨砺,顾城的梦想也带上了悲剧色彩,他感到无法在现实中找到栖息地,梦想最终演变成了一个隔绝的孤岛。
代表作:《一代人》
这是顾城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诗,短短两行,却道出了一代人的精神困境,也是他个人梦想失落感的写照。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解读:
- “黑夜”与“黑色的眼睛”:象征着压抑、绝望的现实环境,以及被现实熏染得不再明亮的内心。
- “寻找光明”:这是全诗的灵魂,也是顾城一生未曾放弃的梦想,即使身处最黑暗的时代,被赋予了“黑色的眼睛”,他依然要用这双眼睛去“寻找”那微弱的光明,这是一种不屈的抗争,也是梦想在绝境中的闪光。
代表作:《感觉》
这首诗描绘了梦想与现实彻底分离后的疏离感。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解读:
- “灰色”的世界:整个外部世界在顾城眼中是灰暗、无生机的,这代表了他对现实的彻底失望。
- “鲜红”与“淡绿”的孩子:这两个色彩鲜艳的孩子,是整个灰色世界里唯一的亮色,他们是梦想、是希望、是生命力的象征,但他们的存在,更反衬出周围世界的死寂。
- 这首诗说明,当梦想无法融入现实时,它只能成为现实中的“异物”,美丽而孤独。
顾城梦想诗的特点
- 纯粹性与本真性:他的梦想不是功利的,而是回归生命最原始、最纯净的状态,如同孩童,如同自然。
- 强烈的视觉意象:他善于运用“窗子”、“眼睛”、“颜色”、“光影”等视觉元素,将抽象的梦想变得具体可感。
- 孤独的宿命感:梦想者往往是孤独的,他的世界无法被常人理解,这种疏离感是其诗歌中一个贯穿始终的基调。
- 创造与献身:梦想对他而言,不是一个被动等待实现的愿望,而是一个需要用生命和语言去主动创造、构建甚至献祭的过程。
- 童话般的悲剧:他用童话般的语言和意象,讲述的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世界碰撞后,最终走向失落和幻灭的悲剧故事。
顾城的梦想,是一个晶莹剔透却又易碎的玻璃球,他倾尽一生去呵护它,最终却带着它走向了另一个世界(激流岛),用生命完成了他最后的、也是最决绝的“童话”,他的诗歌,也因此成为了后人追寻梦想、反思现实的一面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