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孙权名言今何在?千年智慧仍适今朝?

以下是一些孙权最著名、最能代表其思想的名言,并附上解读和背景。

孙权名言今何在?千年智慧仍适今朝?-图1

核心战略思想

“非刘豫州莫当曹操”

  • 出处:《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 背景:这是赤壁之战前,孙权与鲁肃的一段对话,当时曹操大军南下,江东内部主降派声音很大,孙权虽有心抵抗,但实力悬殊,犹豫不决,鲁肃向他推荐了刘备(时任豫州牧,故称“刘豫州”),认为只有刘备这样能与曹操抗衡的英雄,才能联合抗曹。
  • 解读:这句话虽然不是孙权亲口说出,但体现了他采纳鲁肃建议的决策过程,它反映了孙权清醒的战略认知:他明白曹操是心腹大患,而刘备是唯一值得联合的潜在盟友,这句话也奠定了孙刘联盟的基础,是东吴得以立足的关键决策。

“孤有江东,足与曹氏抗衡,亦未知鹿死谁手。”

  • 出处:《三国志·吴主传》
  • 背景:同样是赤壁之战前,孙权在内部会议上表达的抗争决心,当时有大臣劝他投降,认为曹操势不可挡。
  • 解读:这句话充满了自信和决断力。“孤”是君王的自称,表明了他的身份和担当。“江东”是他的根基,是他敢于与曹操抗衡的资本。“鹿死谁手”是一个成语,比喻天下最后由谁取得,这句话表明孙权已经下定决心,要放手一搏,与曹操争夺天下,而不是坐以待毙。

用人与管理智慧

“孤非周郎,不帝矣。”

  • 出处:《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 背景:这是孙权在周瑜病逝后,发自肺腑的感慨,周瑜是赤壁之战的总指挥,为东吴立下不世之功。
  • 解读:这句话表达了孙权对功臣最高的敬意和感激。“不帝矣”意为“(没有周瑜)我(孙权)就不能称帝了”,这不仅仅是夸张,而是孙权内心真实的想法,他深知周瑜的才能对于东吴基业的决定性作用,展现了他知人善任、且不吝啬赞美的领袖魅力。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 出处:《三国志·张昭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 背景:这是孙权早期为稳定江东局势,对张昭和周瑜的分工和信任。
  • 解读:这是孙权知人善任、分工明确的经典体现,张昭沉稳老练,善于内政,管理后方、稳定人心是强项;周瑜雄才大略,善于外交和军事,处理外部事务是能手,孙权将两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各尽其才,共同辅佐自己,足见其用人之高明。

“卿(顾雍)顾我所望,故屈卿(顾雍)相顾。”

  • 出处:《三国志·顾雍传》
  • 背景:孙权任命顾雍为丞相时说的话,顾雍为人沉默寡言,但处事公正、稳重。
  • 解读:这句话体现了孙权不看重表面浮华,而注重实际才能的用人标准。“顾我所望”意思是“你(顾雍)正是我所期望的人才”,他选择顾雍,正是因为顾雍的沉稳和公正,能够有效处理国家大事,而不是因为他能言善辩,这是一种务实的领导风格。

自我反思与学习

“孤有逆顺,周旋三十年,非徒空言也。”

  • 出处:《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 背景:这是孙权晚年在写给魏国曹叡的信中,回顾自己一生的功业。
  • 解读:这句话充满了自信和总结。“逆顺”指的就是在逆境和顺境中的斗争和抉择。“周旋三十年”指的是他从继承兄长基业到称帝,与各方势力周旋了三十多年,他说“非徒空言也”,意思是这些成就不是靠说大话得来的,而是靠实干和奋斗,这展现了他对自己一生事业的肯定和自豪。

“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

  • 出处:《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 背景:孙权晚年曾劝学,鼓励他的儿子和将领们读书学习,他自己也谈到了自己的学习经历。
  • 解读:这句话表明孙权并非一介武夫,而是有文化素养的君主,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这为他处理复杂的政治和军事事务提供了智力支持,他承认自己“不读易”(《易经》),也显示了他实事求是、不故作高深的性格。

孙权的名言集中体现了他的几个核心特质:

  • 审时度势:能认清局势,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如联刘抗曹)。
  • 知人善任:懂得如何识别和使用人才,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如对周瑜、张昭、顾雍)。
  • 务实果断:不空谈理论,注重实际效果,在关键时刻能下定决心(如决定抗曹)。
  • 自信与自省:既有对自己功业的充分肯定,也有对自身学习的反思。

这些言论共同塑造了一位雄才大略、善于权变且极具人格魅力的开国君主形象。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