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2025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今年考点有何新变化?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2025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今年考点有何新变化?-图1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梳理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意象、意境、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
    • 熟悉高考诗歌鉴赏的常见题型(形象、语言、技巧、情感)及其答题思路和规范。
    • 能够准确解读诗歌内容,分析艺术特色,并规范、有条理地组织答案。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读诗-解诗-赏诗-答题”的流程,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诗歌鉴赏方法。
    • 运用小组讨论、典型例题分析、对比鉴赏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练习中巩固方法,在反思中提升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感受其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情怀。
    • 建立应对高考的信心,培养严谨细致的答题态度。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1. 掌握诗歌鉴赏四大题型(形象、语言、技巧、情感)的答题模式。
    2. 学会运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原则解读诗歌。
  • 教学难点:

    1. 准确、全面地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尤其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
    2. 将抽象的鉴赏术语转化为具体、有文采的分析性语言,做到“观点+例证+分析”三步到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练习法、讲练结合法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构建知识体系,掌握“读”与“解”

(一) 导入新课 (5分钟)

  • 情境创设: 展示两句耳熟能详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提问: 同样是送别,为什么情感基调截然不同?(一豁达,一伤感)
  • 教师引导: 这就是诗歌的魅力,短短几句,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人生境遇,要读懂一首诗,光靠背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掌握一把“钥匙”,我们就来系统复习高考诗歌鉴赏的知识与方法。
  • 板书课题: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二) 知识梳理:诗歌鉴赏的“三把钥匙” (20分钟)

第一把钥匙:意象——诗歌的“细胞”

  1. 定义: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即“景”与“情”的结合点。
  2. 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分类举例):
    • 植物类: 杨柳(送别、思乡)、梅花(高洁、坚韧)、梧桐(凄凉、愁苦)、菊花(隐逸、高洁)、芭蕉(孤独、忧愁)。
    • 动物类: 杜鹃(子规、思乡、悲苦)、猿猴(凄厉、哀伤)、鸿雁(书信、思乡)、鹧鸪(旅途艰险、离愁别绪)。
    • 自然景物类: 月亮(思乡、团圆)、流水(时光、愁绪)、夕阳(迟暮、伤感)、浮云(漂泊、无常)。
    • 器物类: 舟船(漂泊、离别)、酒(愁绪、欢聚)、玉笛(思乡、哀怨)。
  3. 小结: 读诗先找“象”,由“象”生“情”。

第二把钥匙:意境——诗歌的“画布”

  1. 定义: 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它由多个意象构成。
  2. 常用意境词(两两相对):
    • 雄浑壮阔 vs. 幽静深远 (如:王维《山居秋暝》)
    • 慷慨悲凉 vs. 清新明丽 (如:李白《望天门山》)
    • 孤寂冷清 vs. 华丽繁复 (如:李清照《醉花阴》)
    • 空灵辽阔 vs. 萧瑟凄清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小结: 由“象”构“境”,感受画面氛围。

第三把钥匙:关键句——诗歌的“文眼”

  1. 定义: 指最能体现诗歌主旨、情感或艺术特色的句子,通常是诗眼、警句或抒情议论句。
  2. 作用: 抓住关键句,能快速把握诗歌的核心思想。
  3. 举例: 李商隐《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 小结: 抓住“诗眼”,纲举目张。

(三) 解题步骤:“四步读诗法” (15分钟)

  1. 第一步:读标题,抓信息。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点明内容、题材、时间、地点等,如《春夜喜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第二步:读作者,知背景。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风格、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情感,如读李白,想到豪放飘逸;读杜甫,想到沉郁顿挫。

  3. 第三步:读注释,破障碍。

    注释是理解诗歌的“拐杖”,包含生僻字词、典故、写作背景等,务必仔细阅读。

  4. 第四步:读正文,品情感。
    • 圈点勾画: 标出意象、关键词(动词、形容词)、情感词。
    • 分层概括: 逐句理解,划分层次,概括每层大意。
    • 整合情感: 综合全诗,确定核心情感。

(四) 课堂小结与练习 (5分钟)

  • 小结: 回顾“三把钥匙”和“四步读诗法”。
  • 小试牛刀: 给出一首短诗(如王维《鹿柴》),请学生用“四步读诗法”快速解读,并找出主要意象和意境。

第二课时:聚焦题型,精讲“答”与“赏”

(一) 复习回顾 (5分钟)

  •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三把钥匙和哪四个步骤?
  • 教师强调:读懂是基础,会答是关键,今天我们聚焦高考四大题型,学习如何规范作答。

(二) 核心题型精讲与演练 (60分钟)

鉴赏形象——诗中“谁”?

  1. 设问方式:
    •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XX形象?
    • 诗中XX(人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 请分析XX的形象。
  2. 答题模板:
    • 总: 概括形象特点(身份+性格/品质/情感)。
    • 分: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何体现)。
    • 总: 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情感/社会意义)。
  3. 实战演练:
    • 例题: (展示李白《赠汪伦》)
    • 提问: 诗中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 引导分析:
      • 总: 塑造了一个重情义、率真洒脱的诗人形象。
      • 分: “桃花潭水深千尺”运用比喻和夸张,极言潭水之深,反衬友情之厚;“不及汪伦送我情”直接抒发情感,表明诗人珍视这份情谊。
      • 总: 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鉴赏语言——诗中“妙”在哪?

  1. 设问方式:
    • 这首诗的XX字/词/句为什么用得好?
    • 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