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简意丰,深化内涵
这是用典最直接、最核心的作用,一个典故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或文化意蕴,诗人用寥寥数语将其融入诗中,极大地扩展了诗歌的内涵和容量。

- 示例:
-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句话仅仅用了八个字,就包含了两个典故,冯唐年老才被重用,但不久又遭罢免;李广一生征战,功勋卓著,却始终未能封侯,这两个典故共同表达了一种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的深沉感慨,如果不用典,诗人需要用大段的叙述才能讲清楚这两个故事及其蕴含的情感,而用典则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寄托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不主张直白地呐喊,用典为诗人提供了一种委婉曲折地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深度。
- 示例:
- 李商隐《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庄周梦蝶”的典故,表达了人生如梦、真幻难辨的迷惘与困惑。
- “望帝啼鹃”的典故(古蜀国君主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悲切),寄托了诗人无限的哀怨、春光将逝的伤感以及理想成空的悲痛。 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有多悲伤,多迷茫,而是通过这两个典故,将自己的复杂情感寄托其中,显得格外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 李商隐《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增强形象,营造意境
典故本身往往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和强烈的感染力,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可以迅速构建出独特的艺术意境,使诗歌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 示例: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句词化用了周瑜的典故。“羽扇纶巾”是古代儒将的典型装束,这个形象立刻将一个年轻、儒雅、从容自信的军事家形象树立起来。“谈笑间”更是通过典故,营造出一种举重若轻、潇洒自如的战争意境,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张力和英雄人物的魅力。
引发联想,拓展时空
用典打破了诗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将读者从眼前的景象引向遥远的过去,连接起古今,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时空感。
- 示例:
- 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一词,既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概括,也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生百年”这一普遍的生命思考,瞬间将个人的悲秋之情上升到了对生命、时间和宇宙的普遍感慨,诗歌的意境从眼前的长江、孤台,延伸到了无限的时空长河之中。
显示才学,确立风格
在古代文人阶层,掌握和运用典故的能力是衡量其学识和才情的重要标准,善于用典的诗人,往往能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作品也因此显得典雅、庄重,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 示例:
- 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歌被誉为“诗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无一字无来处”,其用典之精妙、贴切,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他的诗歌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历史现实紧密融合,通过典故的运用,使其诗歌的内涵和厚度远超常人。
形成传统,加强文化认同
用典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当诗人引用同一个典故时,实际上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共同的“文化密码”加强了读者与作者、以及不同时代文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
- 示例:
- “折柳”送别:自《诗经》和汉乐府以来,“柳”就与“留”谐音,成为送别诗的经典意象,后代诗人如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都沿用了这一典故,读者一看到“折柳”,立刻就能理解诗歌的离愁别绪,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基因。
用典的“双刃剑”效应
虽然用典有诸多好处,但用典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最典型的就是“掉书袋”。
- 优点:言简意丰、含蓄蕴藉、深化意境、彰显才学。
- 缺点:如果用典过于生僻、堆砌辞藻,或者与诗歌整体情感脱节,就会导致诗歌晦涩难懂,成为“掉书袋”,失去了诗歌应有的感染力。
评价一首诗用典的好坏,关键在于“用得是否自然、贴切、恰到好处”,最高明的用典,是“用典如盐,化于无形”,读者在品味诗歌时,能感受到典故带来的丰富内涵和情感力量,却未必能立刻指出它出自何处,这才是用典艺术的最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