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虚”,什么是“实”?
在诗歌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概念:

-
实 (Reality / The Concrete):
- 实景/物象: 诗中直接描写的具体事物,如“月”、“花”、“山”、“水”、“柳”、“舟”、“酒”、“窗”等。
- 实事/事件: 诗中叙述的具体事件,如“登高”、“送别”、“夜泊”、“望乡”等。
- 实写/细节: 对事物形态、声音、色彩的直接描绘,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虚 (Imagination / The Abstract):
- 虚景/意象: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并非眼前实景的画面,如“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孤帆”虽实,但“碧空尽”的辽阔感带有虚写成分;“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愁心”是虚。
- 情感/心境: 诗人的喜怒哀乐、思乡之情、人生感慨等,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感时”与“恨别”。
- 回忆/梦境: 诗中涉及的过去发生的事情或幻想的境界,如“夜来幽梦忽还乡”。
- 哲理/象征: 诗歌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或象征意义,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哲理。
虚实结合的常见手法与技巧
诗人通过多种手法实现虚实相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以实写虚
这是最常见的手法,用具体的、可感的“实”来表现抽象的、难以捉摸的“虚”。
-
用景物写情感:
- 例: 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实: “一江春水”是具体的、浩荡的江流。
- 虚: “愁”是无形的、绵长的、深沉的抽象情感。
- 结合: 诗人用“一江春水”的实物和其“向东流”的动态,将“愁”的量之多、质之浓、时之久,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是化虚为神的典范。
- 例: 李煜《虞美人》
-
用动作写心境:
- 例: 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实: “花”、“鸟”是实景,“溅泪”、“惊心”是人的动作反应。
- 虚: “感时”、“恨别”是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巨大悲痛。
- 结合: 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难过”,而是写花儿也为时事感伤而落泪,鸟儿的鸣叫也让人因离别而心惊,通过实写花鸟的反应,虚写了自己内心的痛苦,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 例: 杜甫《春望》
以虚写实
用想象、幻觉、梦境等“虚”的内容来反衬或深化“实”的世界,使其更具感染力。
-
用想象写实景:
- 例: 李白《望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实: 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
- 虚: “银河落九天”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想象。
- 结合: 诗人用“银河”这一虚幻、宏伟的意象来比喻瀑布,极大地夸张和美化了瀑布的雄奇,使实景变得超凡脱俗,气魄宏大。
- 例: 李白《望庐山瀑布》
-
用回忆写当下:
- 例: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实: 诗人当下的孤寂与对亡妻的思念。
- 虚: 梦中与妻子重逢的温馨场景(小轩窗、正梳妆)。
- 结合: 正是因为现实的“实”(孤独)太痛苦,诗人才在“虚”(梦境)中寻求慰藉,梦境越美好,醒来后的现实就越凄凉,虚写与实写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了“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怆。
- 例: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虚实相生,互相转化
这是最高级的境界,诗中的“虚”与“实”界限模糊,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共同营造出一个完整的艺术意境。
- 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前半部分(实):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九个具体的景物,构成了一幅萧瑟的秋日黄昏图。
- 后半部分(虚转实): “夕阳西下”是时间推移,也是景色的延续,而“断肠人在天涯”则将前面的所有景物都染上了诗人浓烈的情感色彩。
- 结合: 表面上看是写景,但每一景都蕴含着“断肠人”的凄凉、孤独与漂泊之感,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读者在阅读时,眼前的实景会立刻触发内心的虚景(一个游子的哀愁),景与情完全融为一体,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
经典诗歌赏析
让我们用一首完整的词来感受虚实结合的魅力。
词作: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虚实分析:
-
上阕前两句(实):
红藕香残玉簟秋。
- 实: “红藕香残”(荷花凋谢)、“玉簟秋”(竹席生凉),点明了时间是秋天,地点是闺房,景象是萧瑟的,这是对客观环境的直接描绘。
-
上阕后两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实: “解裳”、“登舟”是具体的动作。
- 虚: “轻”和“独”二字,暗示了诗人的心情是轻松的(故作轻松)还是孤独的?这里充满了想象空间,为下文的愁绪埋下伏笔。
-
上阕后两句(虚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虚: “谁寄锦书来”是一个设问,是诗人内心强烈的期盼和思念,是纯粹的“虚”。
- 虚景: “雁字回时”(大雁成行归来)、“月满西楼”(月光洒满西边的楼阁),是诗人想象中能带来书信的美好景象,这个想象中的画面,是基于“鸿雁传书”这一文化传统的“虚”,但它又如此具体、美好,仿佛就在眼前。
-
下阕前两句(由实入虚,虚实交融):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实: “花自飘零水自流”是眼前自然不变的景象。
- 虚: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诗人从实景中提炼出的哲理和情感,自然景象是永恒的(实),而人的相思之愁也是跨越空间的(虚),这里,客观的“物”与主观的“情”完美结合,意境升华。
-
下阕后两句(极致的虚写):
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