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成长的道路上,参与朗诵比赛是锻炼胆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艺术情操的绝佳途径,一首选择得当、内涵丰富的经典诗歌,往往能成为孩子舞台上的闪光点,作为站长,同时也是一位长期关注儿童教育的观察者,我深感为孩子们挑选合适的朗诵篇目,并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其重要性不亚于舞台上的表现,本文将围绕几首极具代表性的儿童朗诵诗歌,从它们的作者、创作背景、艺术手法到朗诵技巧,进行一次细致的梳理。

照亮童真的星火——赏析《小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这首充满童趣的《小小的船》,几乎是中国孩子诗歌启蒙的必修课,它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叶老一生致力于儿童教育事业,这首作品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对新中国花朵的美好寄望,诗歌的创作灵感源于最朴素的自然观察,将夜空中皎洁的新月,巧妙地比喻成一只荡漾在星河里的小船。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是想象力的典范,它运用了比喻和叠词,“弯弯的”、“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这些词语不仅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更精准地描绘出儿童眼中纯净、梦幻的世界,它没有复杂的哲理,只是单纯地呈现了一份纯真的快乐和无边的想象,这正是其能跨越时代,持续打动人心关键。
在朗诵指导上,关键在于营造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梦境感,语调应轻柔、舒缓,带着一丝好奇与欣喜。“小小的船”可以读得轻巧、灵动,“闪闪的星星”则可以辅以眼神的微光,表现出惊喜感,整体节奏不宜过快,让孩子在朗诵中仿佛真的置身于那艘月亮船上,仰望星空。
生命韧性的赞歌——品味《小草》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这首由著名作曲家王酩谱曲、诗人向彤作词的《小草》,原是歌剧《芳草心》的主题歌,但其歌词本身就是一首极富生命力的诗歌,它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传递的是一种平凡中见伟大、坚韧不屈的集体精神风貌,这首诗(歌)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在于它用最质朴的语言,道出了生命的普遍真理。
从创作背景和内涵来看,《小草》歌颂的是一种内敛而强大的力量,它不与鲜花争艳,不与大树比高,却拥有“春风啊春风你把我吹绿,阳光啊阳光你把我照耀”的感恩,以及“河流啊山川你哺育了我,大地啊母亲把我紧紧拥抱”的宽广胸怀,这种对平凡生命的礼赞,对于培养孩子谦逊、坚韧和感恩的品格,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朗诵这首诗时,情感基调应是坚定而充满感恩的,起句“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可以处理得平和甚至带一点点自谦,但紧接着“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则要读出自信与坦然,后半部分情感要逐渐升华,表达出对春风、阳光、山川、大地的深情,声音可以变得开阔、明亮,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力量。
爱与成长的箴言——走进《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现代诗人高洪波的《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首主题深刻、情感浓烈的作品,它并非描绘寻常的春日美景,而是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控诉,诗歌创作于特定的国际背景下,旨在引导孩子们关注世界,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极具特色,它通过一系列鲜明的对比:“原本……”与“可是……”的句式,将自然的美好与战争带来的破坏并置,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原本是海鸥的乐园”,却“被巡弋的战舰和水雷”取代,这种反差让孩子能直观地感受到和平的珍贵,诗歌最后发出“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的呼唤,是其情感的升华点,也是朗诵时需要着力处理的部分。
指导孩子朗诵此诗,需要引导他们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前半部分描绘美好景象时,语气可以带着向往与愉悦;当转折出现时,情绪要转为沉重、控诉;最后的呼唤,则应饱含期盼与力量,声音坚定,眼神充满渴望,将祈愿和平的主题有力地传达给听众。
古典智慧的浸润——浅析《悯农》
在儿童朗诵比赛中,古典诗词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瑰宝,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进行勤俭节约教育的最佳教材,李绅出身贫寒,中年方得入仕,对民间疾苦有深切体会,这首作品正是其现实主义诗风的体现。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源于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真挚同情,它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画面,“汗滴禾下土”的细节描写极为传神,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是由景入情,发出深沉的慨叹,成为千古传诵的格言。
朗诵这首五言绝句,重在营造画面感和传递真挚情感,语速要稳,每一个字都要清晰有力,尤其是“午”、“土”、“苦”等韵脚,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韵味。“汗滴禾下土”一句可以辅以细微的表情,表现出艰辛感,最后两句不再是简单的叙述,而应带有劝诫与反思的语气,引发听众的共鸣。
为孩子选择朗诵诗歌,不仅仅是选择一段文字,更是选择一种精神的滋养和价值观的引导,经典的诗歌之所以常读常新,在于它们无论出自哪个时代,都能与童心产生共鸣,或激发想象,或塑造品格,或开阔视野,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我们更应注重引导孩子去理解诗歌的灵魂,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交流,最终用他们纯净的声音,将这份美好与力量真诚地呈现出来,这远比获得任何名次都更为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