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运动现场的战歌
这类诗歌直接反映了1935年12月9日当天学生的心声,口号化、节奏感强,极具鼓动性。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运动中最响亮的口号之一,常被视为诗歌)
停止内战! 一致对外!
中华民族, 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 快快联合起来!
枪口对外, 齐步前进! 建立我们民族独立的自由!
背景与解读: 这首“诗”实际上是一首口号诗,是“一二九运动”中最核心的政治诉求,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千钧,它直接点明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国策,诗歌将“停止内战”作为前提,将“一致对外”作为目标,喊出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是那个时代最嘹亮的号角。
现代名家的经典之作
致公朴 (节选) - 闻一多
谁告诉你是今天? 不,什么也不是! 为什么你疯疯癫癫地走着? 你要向哪里?
听哪,哪里有炮声? 听哪,哪里有炮声! 我们民族的 号筒, 吹出了悲哀的调子, 吹出了悲哀的调子……
我们来, 我们踏着破鞋, 我们一伙, 我们来了!
背景与解读: 闻一多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学者。“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深受震动,写下了这首诗,诗中的“公朴”指运动领袖之一李公朴,但这首诗是写给所有投身运动的青年学生的。
- “什么也不是!”: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彻底否定。
- “炮声”:既是实指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也象征着民族危亡的警钟。
- “我们来了!”:结尾充满了决绝的力量,展现了知识分子抛弃幻想、挺身而出的姿态,这首诗充满了闻一多特有的沉郁顿挫和炽热的爱国情感。
后世的深情回望与纪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诗人在纪念日或回望那段历史时,写下了充满深情与敬意的作品。
《十二月的风》 - 贺敬之
那是一九三五年, 十二月的风, 刮得多么响! 它吹散了北平城上空的乌云, 它唤醒了沉睡的古国的心。
看吧! 冲破军警的封锁线, 看吧! 汇成洪流,涌向天安门!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口号声震动了古老的宫墙, 青年的热血,染红了长安街的雪。
那是一九三五年, 十二月的风, 刮得多么响! 它吹动了历史的航船, 它奏响了救亡的序曲!
背景与解读: 贺敬之是当代著名诗人,这首诗是典型的“红色经典”作品,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激昂的笔触来纪念“一二九运动”。
- “十二月的风”:将自然的风比喻为运动的声势和时代变革的潮流,贯穿全诗,形象生动。
- “冲破封锁线”、“汇成洪流”:生动描绘了学生队伍不畏强暴、团结一心的壮观场面。
- “染红了长安街的雪”: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意象,象征着青年学生用热血和牺牲,为寒冷的冬日带来了革命的暖意。
- “奏响了救亡的序曲”:高度评价了“一二九运动”的历史意义,认为它拉开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
《我,是北平街头的石狮子》 - 邵燕祥
我,是北平街头的石狮子, 在凛冽的寒风里, 睁着圆睁的眼睛, 看着,听着。
我看见一群群青年, 喊着口号,举着标语, 冲破刺刀和水龙, 脚步踏碎了冬日的坚冰。
我听见他们的呼喊, 像春雷,滚过古城, “中华民族,万岁!”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联合起来!”
我,是北平街头的石狮子, 我不会说话, 但我的心里, 装满了青年的热血, 和民族的希望。
背景与解读: 这首诗采用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以一个“沉默的见证者”石狮子的口吻来讲述历史,石狮子是北平(北京)街头常见的景物,象征着古老和威严。
- “圆睁的眼睛”:象征着永不磨灭的记忆和对侵略者的警惕。
- “不会说话,但心里装满了……”: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它代表了所有沉默的大地、历史和人民,都在铭记和赞颂着青年们的壮举。
- “脚步踏碎了冬日的坚冰”:寓意着青年们的行动打破了当时社会冰封般的沉寂,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一二九运动”的诗歌,无论是当时的口号,还是后来的追忆,都共同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壮丽凯歌,它们或如战鼓般激昂,或如史书般深沉,或如雕塑般静默,但都传递着同一个核心精神:
在国家危亡之际,青年是民族的脊梁,是希望的火种,他们的热血与呐喊,永远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