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长城诗词名句今何在?千年文化如何焕新颜?

关于长城的诗句名言非常丰富,它既是宏伟的建筑,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长城的雄伟、历史的沧桑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长城诗词名句今何在?千年文化如何焕新颜?-图1

以下为您分类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名言和诗句,并附上简要的解读。


古典诗词 (描绘雄伟与沧桑)

古典诗词是长城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美感。

描绘其雄伟壮丽

  • 诗句: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 出处: 唐代·汪遵《长城》
    • 解读: 这句诗直接点明了长城最初的军事功能,秦始皇修建的长城坚固得如同铁铸一般,使得北方的外族不敢越过临洮这一防线,气势磅礴,凸显了长城作为防御屏障的威严。
  • 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出处: 唐代·王维《使至塞上》
    • 解读: 虽然没有直接写“长城”,但这首诗描绘的正是长城脚下的边塞风光,广袤的沙漠、笔直的烽烟、蜿蜒的黄河和浑圆的落日,构成了一幅雄浑、壮阔而又略带苍凉的画卷,是长城边塞景色的经典写照。
  • 诗句: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 出处: 清代·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四首》
    • 解读: 林则徐被贬新疆途中所作,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悲壮,在寒冷的夜晚,长城边关的将士们牵着马在月光下饮水,古老的烽火台上盘旋着雄鹰,大漠中吹着凛冽的风,画面感极强,将长城的孤寂与将士的豪情融为一体。

抒发其历史沧桑与悲情

  • 诗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出处: 唐代·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 解读: 这是咏叹长城最负盛名的诗句之一,它将时间拉得很长,从秦汉到唐代,明月和关隘依旧,但一代又一代的远征将士却再也回不来,这句诗既有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也饱含了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和平的向往,意境开阔,情感深沉。
  • 诗句: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 出处: 元代·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 解读: 这句词虽然不是直接写长城,但它道出了长城背后的历史真相,无论是秦朝还是汉朝,为了修建和守卫长城,无数百姓(生民)都陷入了灾难和痛苦的深渊(涂炭),读书人(知识分子)看到这一切,只能发出一声无奈而沉重的叹息,充满了人文关怀。
  • 诗句: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 出处: 唐代·杜甫《兵车行》
    • 解读: 杜甫的诗深刻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虽然不专指长城,但“古来白骨无人收”的景象,正是历代戍边战争的真实写照,长城的每一块砖石下,都可能埋着无数无名英雄的骸骨,读之令人心酸。

现代名言 (精神象征与民族图腾)

进入近现代,长城的象征意义超越了军事功能,更多地被用来代表中华民族的坚韧、团结和伟大精神。

  • 名言: “不到长城非好汉。”

    • 出处: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 解读: 这句词是现代关于长城最著名、流传最广的一句话,它将攀登长城这一行为,升华为一种民族自豪感和英雄气概的象征。“好汉”已经成为长城的一个文化符号,激励着无数人去亲身感受它的雄伟。
  • 名言: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 出处: 广为流传的比喻
    • 解读: 这句话将长城的物理形态与民族精神联系起来,长城如脊梁一般,支撑着中华大地,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屈、顶天立地的精神力量,这是对长城文化内涵最精炼的概括之一。
  • 名言: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

    • 出处: 香港电视剧《大侠霍元甲》主题曲
    • 解读: 这句歌词家喻户晓,将长城与黄河并列为中华民族不朽的象征,它传递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表达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

外国名人名言 (世界遗产的视角)

长城作为世界奇迹,也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赞誉。

  • 名言: “只有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 出处: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 解读: 这句话从外部视角肯定了长城的伟大,并将其与建造它的民族联系起来,它强调了长城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毅力的结晶。
  • 名言: “这是地球上最令人惊叹的景象,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标志之一。”

    • 出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
    • 解读: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获得了国际最高级别的认可,这句话代表了国际社会对长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普遍认同,称其为人类文明的丰碑。

这些关于长城的诗句名言,从不同维度展现了它的多重魅力:

  • 作为建筑奇观,它“比铁牢”,是“大漠孤烟直”下的雄伟防线。
  • 作为历史见证,它承载着“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沧桑,也见证了“生民涂炭”的悲情。
  • 作为精神象征,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激励人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图腾。
  • 作为世界遗产,它被赞誉为“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标志”,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希望这份整理能帮助您更全面地了解长城的文化内涵!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