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当下重读抗战诗歌,为何仍能引发强烈共鸣?

战火中的呐喊与悲歌 (抗战时期)

这类诗歌直接创作于战争期间,情感炽热,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同胞的同情。

艾青《我爱这土地》 (1938年)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解读: 这是抗战诗歌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诗人将自己比作一只饱经苦难的“鸟”,即使“喉咙嘶哑”也要为这片饱受蹂躏的土地歌唱,诗歌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以及面对苦难不屈不挠的决心。“土地”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暴风雨”是侵略者,“黎明”则象征着最终的胜利,这首诗完美地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臧克家《难民》 (节选)

日头坠到鸟巢里, 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陌生的村庄,陌生的房主, 孩子的眼望得更远, 不断地,一只手向空抓握, 一只眼裹着两眼悲伤。

暗夜里的风, 卷着沙土, 吹打着破窗, 母亲的咳嗽,是饥荒的音响。

解读: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绘战场,而是通过刻画一个流离失所的难民家庭,展现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深重苦难,诗歌的画面感极强,“孩子的眼望得更远”、“一只手向空抓握”等细节,将难民的无助、绝望与对生的渴望刻画得入木三分,它提醒我们,战争最沉重的代价是由无数无辜的平民来承担的。

田汉《义勇军进行曲》 (歌词,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解读: 这不仅仅是一首歌词,它是一篇战斗的檄文,一个民族的号角,歌词简洁、有力、充满力量感,“不愿做奴隶”的呐喊激发了全民族的斗志,“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比喻,将个体的血肉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这首歌在当时传遍大江南北,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


胜利后的沉思与追忆 (战后至今)

这类诗歌在战争结束后创作,更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对牺牲者的缅怀以及对和平的珍视。

公刘《登中山陵》

我来了,我来了, 我终于来了!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 我踏着石阶,一级,一级, 向着你,伟大的先行者, 我崇敬的孙中山先生。

我带给你的是什么? 不是鲜花,不是美酒, 而是一枚浸透了血和泪的奖章, 它记录着民族的苦难, 也闪耀着胜利的光芒。

解读: 这首诗通过登临中山陵这一行为,表达了对革命先驱的缅怀,并引出对整个民族历史的反思。“浸透了血和泪的奖章”是核心意象,它象征着来之不易的胜利,也提醒着人们胜利背后的巨大牺牲,诗歌在肃穆的追思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责任。

余光中《南京》

南京,南京, 你的城墙,是历史的一道伤疤, 你的秦淮河,是流淌着血泪的琴弦。 六朝金粉,早已化作劫后的灰烬, 只有那棵老槐树, 还记得那年冬天的风雪, 和那些不屈的魂灵。

解读: 作为历史名城,南京是抗战中遭受创伤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这首诗以南京为意象,将城市的历史伤痕与个人记忆相结合。“城墙是伤疤”、“秦淮河是琴弦”,这些比喻既写实又充满诗意,表达了对战争创伤的深刻记忆和对历史真相的坚守,它提醒人们,伤痛不应被遗忘,历史需要被铭记。

王久辛《我的家在松花江上》 (新诗,灵感于著名歌曲)

我的家在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江水依旧东流, 大豆高粱年年丰收, 但我心中的伤痕, 何时才能平复? 我要告诉我的子孙, 这片土地的每一寸, 都曾浸透过先烈的鲜血。

解读: 这首诗以家喻户晓的抗战歌曲为蓝本,但用现代诗歌的语言进行了再创作,它不仅复刻了“九一八事变”带来的国仇家恨,更将历史的记忆与对后代的嘱托联系起来。“心中的伤痕”象征着民族的集体记忆,而“告诉我的子孙”则强调了传承历史、不忘国耻的重要性。


现代人的回望与致敬

在当代,依然有许多诗人用诗歌来纪念那段历史,他们从新的视角出发,与历史对话。

欧阳江河《玻璃工厂》 (节选,以隐喻手法纪念历史)

……在玻璃工厂里, 我看见玻璃的制造, 看见它如何被火焰塑形, 如何被冷却,如何变得透明, 如何在瞬间碎裂,成为一片片 无法复原的过去。

那些碎裂的玻璃, 多像我们记忆中的战争, 每一片都锋利,都反射着 不同年代的光和影, 我们无法将它完整地拾起, 只能小心地,从每一片碎片中, 辨认出真相的轮廓。

解读: 这是一首非常独特的现代诗,它没有直接描写战争,而是通过“玻璃”的制造、透明和碎裂,来隐喻历史的形成、记忆的清晰与创伤的不可愈合,诗歌深刻地探讨了“记忆”与“真相”的关系——历史就像碎裂的玻璃,我们能看到的只是碎片,但我们必须努力从这些碎片中,去拼凑和辨认出历史的真相,这是一种充满哲思的纪念方式。

纪念抗日战争的诗歌,从战火中的激昂呐喊,到胜利后的深沉追忆,再到现代人的哲思回望,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学谱系,它们共同的特点是:

  • 深沉的爱国主义: 无论何时,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都是这些诗歌最核心的情感。
  • 不屈的民族精神: 面对强敌,诗歌中充满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
  • 人道主义的关怀: 它们不仅歌颂英雄,更深切地同情战争中受苦受难的平民。
  • 历史的责任感: 它们提醒后人,铭记历史是为了珍惜和平,防止悲剧重演。

这些诗歌,如同历史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警示着我们,也激励着我们。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