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诗歌的星空中,蔡其矫是一颗独特而明亮的星,他的诗作,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洋溢着生命的激情与对美的执着追求,为读者构建了一个丰富而深邃的艺术世界,了解他的诗歌,不仅是欣赏文字之美,更是走进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心灵史。

生命的航程与诗歌的轨迹
蔡其矫,1918年生于福建晋江,他的生命轨迹与二十世纪中国的风云变幻紧密交织,早年奔赴延安的革命经历,为他奠定了关注现实、关怀民生的思想底色,与同时代许多诗人不同的是,蔡其矫从未让诗歌完全沦为政治的传声筒,他始终坚守着对艺术本体和个体情感的忠诚。
他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五六十年代,当诗坛普遍被“颂歌式”的创作模式主导时,蔡其矫却写出了《雾中汉水》、《川江号子》等作品,这些诗歌在宏大的建设场景中,敏锐地捕捉到了个体的艰辛与生命的悲怆。《川江号子》中那“碎裂人心的呼号”,不仅是船夫与自然搏斗的呐喊,更是诗人对顽强生命力的礼赞,这种声音在当时显得弥足珍贵。
七八十年代,历经政治风雨的蔡其矫,其诗歌创作迸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他走向祖国南北,尤其是福建的海岸线与南方的山水,成为了他最重要的灵感源泉。《祈求》、《波浪》等名篇,将深刻的哲理思考融入对自然物象的描绘之中,表达了在压抑年代对自由、爱与尊严的强烈渴望。
艺术手法:融汇中西的抒情风格
蔡其矫的诗歌艺术成就,在于他成功地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西方浪漫主义的激情以及现代主义的意象技巧融于一炉。
-
意象的精心营造:蔡其矫是一位营造意象的大师,他笔下的意象往往既具体又富于象征意味。“波浪”是他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核心意象,它时而代表不可阻挡的自由力量(《波浪》),时而象征永恒的思念与律动(《思念》),这种对自然意象的深度开掘,使他的诗歌避免了直白的说教,获得了含蓄而强大的艺术张力。
-
内化的音乐性:他的诗歌注重内在的节奏与旋律,而非外在的押韵格式,他善于运用排比、复沓等手法,形成一种如海浪般起伏跌宕的语感,阅读他的诗,即便不发出声音,也能在心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音乐流动,这种音乐性极大地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
-
浪漫主义的抒情主体:蔡其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中的“我”始终鲜明而突出,无论是祈求、呐喊还是沉思,都充满了真挚而饱满的情感,这种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在集体主义话语盛行的年代,无疑是对个体价值的一次次重申。
诗歌的赏读与运用方法
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如何更好地进入蔡其矫的诗歌世界,并从中汲取养分呢?
-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蔡其矫诗歌的钥匙,在于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当读者知道《祈求》创作于1975年那样一个特殊时期,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中“我祈求歌声发自各人胸间,没有谁要制造模式,为所有的音调定调”这句话所蕴含的勇气与前瞻性,将诗作放回历史语境,其思想的光辉会更加璀璨。
-
抓住核心意象,进行发散思考:在阅读时,可以重点关注诗歌中反复出现或特别突出的意象,思考诗人为何选择这一意象,它承载了哪些情感与思想,面对《双桅船》中的“船”与“岸”,可以联想到离别、等待、依靠与独立等多种人生况味,从而与诗歌建立个人化的连接。
-
品味语言,感受节奏:放慢阅读速度,轻声诵读,细细品味他如何运用词语的搭配、句子的长短来营造氛围和节奏,他诗歌中那种深沉而昂扬的调性,需要通过反复吟咏才能心领神会。
-
与个人生命体验相连接:优秀的诗歌超越时代,蔡其矫关于自由、爱情、自然与命运的歌咏,对任何时代的读者都具有启发性,当我们在生活中感到束缚时,可以读一读《波浪》;当思念远方的亲人友人时,《思念》或许能替你言说心声,让诗歌成为映照自身情感的一面镜子,是传承其价值的最好方式。
蔡其矫的诗歌,是一座富矿,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证明了,在任何一个时代,真诚、勇敢与美,都是人性不可或缺的支柱,他的诗不是遥远的文学标本,而是依然跳动着的、温热的良心,在喧嚣的当下,静心阅读蔡其矫,仿佛能听到来自大海的深沉呼吸,提醒着我们关于生命的尊严与艺术的永恒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