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赞美诗歌人生的虚空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诗歌始终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对生命本质的探问,当《传道书》的开篇在风中低语“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时,这种对存在意义的深邃叩问,便通过诗歌的韵律,跨越了时空,触动着每一代人的心灵。

赞美诗歌人生的虚空-图1

古老智慧的回响:《传道书》与希伯来诗艺

这首深刻揭示人生虚空的诗篇,源自《圣经·旧约》中的《传道书》,传统上将其作者归于大卫的后代,耶路撒冷的君王传道者,书中虽未直书其名,但从其深厚的智慧、丰富的阅历以及对世事的透彻洞察来看,符合所罗门王晚年的人生境界。

其创作背景,是一位享尽荣华、遍历知识的智者,在生命黄昏时的沉思录,他站在权力的顶峰和智慧的尖端,回望一生,却发现日光之下的一切劳碌、享乐、智慧与愚昧,最终都如同捕风,归于虚无,这种虚无感并非消极的绝望,而是在彻底看清世俗价值的局限性后,对超越性意义的追寻,它源于对永恒与短暂、绝对与相对的深刻体察。

在艺术手法上,《传道书》是希伯来智慧文学的巅峰之作,其诗歌技巧精湛,它大量运用了平行体这一希伯来诗歌的核心手法。“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便是典型的同义平行,通过重复与强调,极大地强化了“虚空”这一主题的震撼力,书中更常见综合平行,即后句对前句进行补充、发展或完成其意义,如“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在时间的对立与循环中,展现出一种超越人力的天命秩序,作者善用象征与隐喻,“捕风”这一意象,将人生的徒劳无功描绘得既形象又充满哲思;而“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等一连串比喻,则构成了对生命衰败过程极具画面感的悲壮描绘。

东方意境的交融:苏轼与《念奴娇·赤壁怀古》

无独有偶,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宋代文豪苏轼,在其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发出了类似的慨叹,展现了异曲同工的艺术魅力。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人生的重大挫折,让他从政治漩涡的中心跌入江湖之远,从而获得了静观历史与反思人生的独特视角,他借游览传说中的赤壁古战场,抒发了对历史英雄周瑜的追慕,以及对自身际遇的感慨。

在艺术手法上,苏轼此词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以乐景写哀情”的典范,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便气势恢宏,以长江的永恒流淌与历史的无情淘汰相对照,奠定了“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虚空基调,他极尽渲染之能事,描绘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青春得意、建功立业,但这片绚烂的“乐景”,恰恰是为了反衬出结尾“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哀情”,人生的短暂与历史的永恒,个体的渺小与宇宙的浩渺,在此形成了强烈的张力。

词人将这种对虚空的感悟,升华为一种旷达的解脱:“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没有陷入彻底的悲观,而是以祭奠江月的方式,与自然、与历史达成和解,这种“虚空”,不是价值的泯灭,而是对执着的一种放下,从而在无常中寻得心灵的安宁与自由。

现代心灵的共鸣:诗歌的解读与运用

理解这类探讨人生虚空的诗歌,关键在于把握其核心并非导向颓废,而是引导我们进行深度的自我审视,它们像一剂清醒剂,让我们从日常的忙碌与物质的追逐中暂时抽离,去思考何为生命中真正重要、具有永恒价值的事物。

在日常运用中,这些诗歌可以成为我们精神生活的良伴,在感到迷茫、困顿或为得失所扰时,轻声诵读“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或“人生如梦”,往往能让人豁然开朗,放下不必要的重负,它们教导我们一种“向死而生”的智慧:正因为认识到生命的有限与短暂,我们才更应珍惜当下的每一刻,更真诚地去爱,更投入地去创造,赋予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意义。

从写作手法上学习,我们可以领悟到,伟大的诗歌往往建立在深刻的矛盾与张力之上。《传道书》是“终极追求”与“世俗价值”的张力,苏轼的词是“历史永恒”与“个体生命”的张力,我们在创作时,也可以尝试捕捉内心或世界中存在的对立与统一,并通过精炼、形象且富有韵律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反复的修辞能强化情感,生动的意象能营造意境,而最终,所有的技巧都应服务于真挚情感的传达与深邃思想的呈现。

这些穿越时空的诗句,之所以至今仍能深深打动我们,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共通的生存体验,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变迁,人对生命意义、对爱恨、对死亡、对永恒的疑问始终存在,诗歌,以其最精粹的语言,承载了这些最根本的追问,当我们读到这些诗句,并为之深深触动时,我们便与古往今来所有追寻意义的灵魂相遇,在认识到人生某种本质上的“虚空”之后,我们反而能更踏实、更清醒、更慈悲地行走在这片大地上,去构建属于自己那份真实而充满意义的生命故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