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语言凝练出的宝石,是情感自然流淌的旋律,对于初中生而言,选择适合朗诵的诗歌,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更能滋养心灵,在抑扬顿挫间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如何为初中生挑选并演绎一首优秀的朗诵诗歌呢?这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

探寻诗歌的源头:作者与创作背景
每一首流传下来的诗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字,它是诗人生命体验与时代脉搏共振的产物,了解诗歌的出处、作者以及创作背景,是准确理解诗歌内涵、进行有效朗诵的第一步。
以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这首诗是许多朗诵会的经典选篇,如果不去了解余光中先生的生平,就很难体会诗中那层层递进的深切哀愁,诗人年少时离开大陆赴台,与母亲、与故土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隔绝,这首《乡愁》创作于1972年,那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乃至后来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无一不是他个人乃至一代人漂泊命运与家国情怀的缩影,朗诵者若知晓这份背景,在演绎时,便能自然地将那份从个人亲情到家国大爱的升华过程表现出来,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背诵文字。
再比如,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如果不了解这首词创作于1936年,正是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准备开启全民族抗战新篇章的关键时期,就很难把握住词中那磅礴的气势与豪迈的胸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不仅是描绘北国雪景,更是对历史与未来的深刻思索,充满了革命者的坚定自信与伟大抱负,理解了这一点,初中生在朗诵时,才能以更宏大的视野去展现词作的意境,而非停留在字面的壮丽景色上。
掌握朗诵的钥匙:理解与使用方法
选定诗歌后,如何将它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便是朗诵的使用方法问题,成功的朗诵,建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并运用恰当的技巧进行表达。
是深度解读文本,朗诵前,必须反复阅读,直至完全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与深层寓意,要厘清诗歌的结构,是总分总,还是层层递进?要抓住诗眼,即最能体现诗歌主旨的关键词句,在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轻轻的”、“悄悄的”这些叠词,以及“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与眷恋,就是需要重点品味和处理的细节。
是确定朗诵的基调,基调是贯穿朗诵始终的总的感情色彩,是激昂慷慨,还是婉约忧伤?是清新明快,还是深沉哲思?基调来源于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戴望舒的《雨巷》基调是朦胧、忧郁又带着一丝希望的;而光未然的《黄河颂》则必然是雄壮、豪迈、充满力量的,基调一旦确定,声音的起伏、节奏的快慢、力度的强弱都要服务于这个基调。
是进行声音的设计,这包括:
- 停顿:不仅依据标点符号,更要根据情感和语意进行逻辑停顿和心理停顿,恰当的停顿能制造悬念,突出重点,给听众留下回味空间。
- 重音:为了强调某个词或短语而加重声音,重音能清晰地传达语句的目的,使语意鲜明。
- 节奏:根据诗歌的情感变化,控制语速的快慢缓急,情感激烈时节奏可加快,情感深沉时节奏应放缓。
- 语调: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调的巧妙运用可以生动地表现疑问、感叹、肯定等语气,增强感染力。
雕琢声音的艺术:表达手法与技巧
在理解了“为何这样读”之后,就需要掌握“如何读得好”的具体手法,这些技巧是让朗诵从“正确”走向“精彩”的关键。
-
情景再现:这是朗诵艺术的精髓,朗诵者需要在脑海中,依据诗歌的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构造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场景、人物和情节,让自己仿佛身临其境,当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眼前就要有那幅明丽生动的春日图景,只有自己先“看到”,才能让听众“听到”画面。
-
对象感与交流感:朗诵不是自言自语,而是与听众的交流,无论台下是否有观众,朗诵者心中都要有明确的交流对象,可以将情感投射到虚空中的某一点,想象正在向一位朋友倾诉诗歌中的情感,这种对象感能使朗诵者的眼神、表情和语气更具亲和力与穿透力。
-
声音的弹性与美感:初中生正处于变声期,但依然可以通过训练,让声音更具表现力,注意用气托声,学会腹式呼吸,让声音饱满有力而不嘶哑,可以适当进行绕口令、四声歌等练习,保证吐字归音的清晰圆润,要善于运用声音的虚实、明暗、刚柔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情感,表达温柔思念时,声音可以偏虚、偏柔;表达坚定决心时,声音则应偏实、偏刚。
-
肢体语言的辅助:朗诵虽以声音为主,但恰当、自然的肢体语言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手势的起落、眼神的流转、身体微微的俯仰,都应与诗歌的情感同步,切忌过于夸张或程式化的动作,一切应以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为准绳。
为初中生选择朗诵篇目,建议从篇幅适中、情感真挚、意象鲜明的作品入手,除了上述提到的,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现代诗,以及一些古典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写怀》等,都是极佳的选择,关键在于引导他们真正走进诗歌的世界,与诗人对话,与自我对话。
朗诵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技巧的炫耀,而在于真诚的传递,当一位初中生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准确地、富有感染力地诠释一首诗的灵魂时,他便完成了一次与美的邂逅,一次对自我潜能的发掘,这,正是诗歌朗诵教育最动人的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