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持久战名言在当下还有现实指导意义吗?

核心战略思想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出处:《论持久战》(1938年)

持久战名言在当下还有现实指导意义吗?-图1

解读:这是整部著作的核心论断和总纲,在当时,中国国内“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思想盛行,毛泽东这句话从根本上驳斥了这两种论调,为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它预言了战争的长期性和最终胜利的必然性。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出处:《论持久战》

解读:这句名言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尽管当时中国在武器装备上远落后于日本,但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胜负最终取决于掌握武器的人,即军队的士气、民众的团结、正确的战略战术和顽强的战斗意志,这是“人民战争”思想的基石。

“兵民是胜利之本。”

出处:《论持久战》

解读:这是上一句名言的延伸和具体化。“兵”指军队,“民”指人民群众,毛泽东深刻指出,只有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才能陷敌于灭顶之灾,造成弥补武器装备等缺陷的优势,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强调了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关于战争进程的著名论断

“抗日战争的过程,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出处:《论持久战》

解读:这是毛泽东对战争进程科学而精准的预测,他将这场持久的战争划分为三个明确的阶段,为全国军民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 第一阶段(战略防御):日军凭借优势速战速决,中国则通过空间换时间,消耗敌人,积聚力量。
  • 第二阶段(战略相持):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转为保守;中国则发动敌后游击战,建立根据地,积蓄反攻力量,这是整个持久战中最艰苦、最关键的时期。
  • 第三阶段(战略反攻):中国力量壮大,抓住有利时机,发动全面反攻,最终战胜日本。

这个论断极大地鼓舞了人心,因为它告诉人们,当前的困难(防御)只是暂时的,胜利的曙光(反攻)终将到来。


关于战略战术的精髓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出处:毛泽东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是《论持久战》中游击战思想的通俗概括。

解读: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蕴含着极高的军事智慧,它强调扬长避短、灵活机动的作战原则,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中国军队不应与敌人进行阵地战、消耗战,而应发挥自己熟悉地形、群众基础好的优势,在敌人薄弱的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运动战,主动创造战机,打击敌人,这是一种“你打你的主力,我打你的补给线”的非对称作战思想。

“主动性就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掉了主动权,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打败的危险。”

出处:《论持久战》

解读:这句名言强调了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性,即使在战略防御阶段,也要通过积极的战术行动(如游击战)来调动敌人,而不是被动挨打,主动权是军队的灵魂,是弱者战胜强者的关键。


超越军事的哲学思想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战斗的胜负才能最后地解决。......我们说,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就是决定的因素。”

出处:《论持久战》

解读:这句话辩证地看待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它承认物质基础(武器、经济)的重要性,但更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战略、战术、士气、组织)的决定性作用,它告诉人们,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克服物质条件的不足。

“事情不是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是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出处:《论持久战》(运用了矛盾分析法)

解读:这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战争的典范,他指出,中日战争双方都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特点(如日本强国但失道寡助,中国弱国但得道多助),这些矛盾的运动和发展,决定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这种分析方法,使“持久战”的论断建立在坚实的哲学基础之上。

《论持久战》中的这些名言,不仅是一套军事战略,更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辨和智慧的政治宣言,它们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

  • 战略上藐视敌人:坚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 战术上重视敌人:科学分析战争规律,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
  • 核心是人民战争: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兵民是胜利之本。
  • 关键是人的能动性: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不是物。

这些思想不仅在指导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成为了世界军事史和政治思想史上的经典,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