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诗歌成为许多人表达情感、记录时代的重要载体,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首诞生于疫情期间的诗歌作品,从多个角度解析诗歌创作的艺术。

这首《春风终将渡关山》创作于2020年2月,作者李梦是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当时她所在的城市正处于严格封控状态,每日透过窗户看着空荡的街道,内心充满对未来的忧虑与期盼,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她写下了这首后来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作品。
从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诗诞生于全民抗疫最严峻的时期,作者通过文字记录下特殊时期普通人的真实感受,这种基于亲身经历的创作,使诗歌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感染力,诗中“空巷无人声自咽”描绘出封控期间街巷空寂的景象,“白衣执甲逆风行”则致敬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这些具象的描写,让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图景。
在诗歌结构上,作者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古典诗体与现代题材的结合,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赋予古典形式新的时代内涵,全诗共四联八句,严格遵循律诗的平仄对仗要求,首联写景,颔联抒情,颈联叙事,尾联言志,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诗歌的意象运用颇具特色,作者选取“春风”“关山”“白衣”等意象,既保留古典韵味,又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春风”象征希望与新生,“关山”喻指抗疫过程中的艰难险阻,“白衣”则代指医护人员,这些意象的组合,构建出丰富的意境空间。
就表现手法而言,这首诗综合运用了赋比兴的传统手法,首联“江城二月雨声寒,空巷无人声自咽”采用赋法直陈其景;颔联“春风不度玉门关,白衣执甲逆风行”运用比兴,以春风不度暗喻疫情严峻,以白衣执甲比喻医护人员逆行出征,这种手法的灵活运用,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又保持了古典诗歌的韵味。
在语言风格上,这首诗既保持了古典诗歌的凝练典雅,又融入口语化的现代表达,如“待到云开见月明”一句,既化用古语“守得云开见月明”,又自然融入现代语境,这种古今交融的语言风格,让不同年龄层的读者都能产生共鸣。
从传播效果看,这首诗最初发表在校刊上,随后被学生转发到社交媒体,逐渐引发广泛关注,其成功在于准确把握了社会情绪,用艺术化的语言表达了大众的共同感受,许多读者表示,这首诗让他们在艰难时刻看到了希望,获得了精神力量。
对于诗歌爱好者而言,学习创作这样的作品需要注意几个要点,首先要深入生活,从真实感受出发,李梦的创作正源于封控期间的切身体验,其次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继承古典诗词精髓的同时,注入时代气息,还要讲究意象的提炼与创新,让传统意象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修辞技巧方面,这首诗展示了如何巧妙运用对仗、用典等手法,如“春风不度玉门关”化用王之涣《凉州词》的典故,既延续原诗的边塞意境,又赋予其抗疫新解,这种用典方式既显文化底蕴,又不失创新。
从诗歌的社会功能来看,这首作品证明了诗歌在特殊时期具有慰藉心灵、记录历史、传递希望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成为时代记忆的载体,许多读者在留言中表示,这首诗帮助他们度过了最难熬的时光。
对于想要学习诗歌创作的人,建议从研读经典作品开始,掌握基本格律和创作规范,同时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学会从生活中捕捉创作灵感,最重要的是保持真诚的创作态度,让诗歌成为情感的自然流露。
这首疫情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真实记录了一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民众心境,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诗歌依然能够传递温暖与力量,连接起无数人的心灵,这正是诗歌永恒的魅力所在。
在数字化时代,诗歌的创作与传播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打动人心的永远是作品中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生活体验,当我们回顾这首疫情诗歌时,它提醒我们:诗歌始终与时代同行,与人心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