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多听少说的名言,2025年职场沟通还适用吗?

多听少说的智慧:5句千古名言,教你做一个“会听”的人

** 在这个信息爆炸、人人都想发声的时代,“多听少说”反而成为一种稀缺的顶级智慧,本文精选5句蕴含“多听少说”哲理的千古名言,从《周易》的谦卦到诸葛亮的家训,深度解读其背后的人生智慧,助您在人际交往与自我提升中游刃有余。

多听少说的名言,2025年职场沟通还适用吗?-图1


引言:为什么“多听”比“多说”更难能可贵?

我们身处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社交媒体的喧嚣让我们习惯了表达,却逐渐遗忘了倾听,我们急于展示自己的观点,却常常忽略了言语背后的真相与他人的心声。

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真正的智者从不以“辩才”为傲,反而将“多听少说”奉为圭臬,这不仅是一种低调的修养,更是一种洞察世事、规避风险、成就自我的高级能力,就让我们一同品读那些流传千年的“多听少说”名言,感受这份穿越时空的智慧力量。


谦受益,满招损——《周易·谦卦》

名言原文: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引申智慧: 《周易》作为中国群经之首,其“谦卦”的卦象,象征着山在地下,低调内敛,真正的君子,总是以谦卑的态度修养自己,这其中便包含着“多听”的深意。

【深度解读】

  • 为什么“满”会“招损”? 一个人如果自满,便会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从而关闭了倾听的通道,他听不进别人的劝告,看不到自己的盲点,如同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再也无法注入新的清泉,这种“满”,最终只会导致认知停滞、决策失误。
  • 如何“谦”以“自牧”? “卑以自牧”并非自卑,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它要求我们时刻保持一颗空杯心态,主动放低姿态,去倾听不同的声音,尤其是那些与我们相悖的意见,每一次倾听,都是一次学习;每一次接纳,都是一次成长,懂得倾听的人,才能不断“牧”正自己的言行,避免因骄傲而导致的失败。

【现实应用】 在职场中,新入职的员工往往急于表现,而资深者则懂得多听多看,多听领导的意图、多听同事的经验、多听客户的反馈,你才能更快地融入团队,做出更精准的判断,你的耳朵,是你获取信息最宝贵的通道。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老子》

名言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引申智慧: 老子以其深邃的洞察力,道出了言语与智慧、浮躁之间的反比关系,有智慧的人,言语不多,因为他们明白言语的局限性;而内心浮躁、急于求成的人,却往往夸夸其谈。

【深度解读】

  • “吉人”为何“辞寡”? “吉人”即有福泽、有智慧的人,他们的内心是笃定而充实的,无需通过言语来证明自己或获取认同,他们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观察、思考和内化,而非外在的表达,他们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 “躁人”为何“辞多”? “躁人”内心空虚,缺乏安全感,因此需要通过不断的说话来填补内心的空白,刷存在感,或试图说服别人以证明自己是对的,这种言多必失,不仅暴露了自己的浅薄,还容易因言语不慎而招致灾祸。

【现实应用】 在社交场合,那些滔滔不绝、试图主导全场的人,往往并非最核心的人物,真正有分量的人,往往是在关键时刻才开口,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学会“沉默”,是一种高级的社交策略,少说废话,把宝贵的话用在刀刃上,你的话语分量才会越来越重。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名言原文: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引申智慧: 这是孔子对君子品格的经典要求。“讷于言”并非口吃,而是指言语谨慎、不轻易发言;“敏于行”则是指行动敏捷、执行力强,孔子强调,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

【深度解读】

  • 言语的“重量”源于行动。 一个人说得再好听,如果不去实践,那也只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真正的信誉和成就,都是通过一步一个脚印的行动积累起来的,与其把时间花在夸夸其谈上,不如把精力投入到具体的行动中。
  • “少说”是为了“多做”。 “多听少说”的直接结果,就是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些时间和精力,可以用来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更高效地执行计划,少说一句,就离目标更近一步。

【现实应用】 无论是制定减肥计划,还是学习一门新技能,最忌讳的就是天天挂在嘴边,却不见行动,真正的改变,始于行动,终于坚持,与其向所有人宣告你的宏伟蓝图,不如悄悄努力,然后用成果惊艳所有人,行动,才是最有力的语言。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论语》

名言原文: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引申智慧: 孔子解释了古人为何不轻易说话,因为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跟不上言语为耻,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言”与“行”的统一性,以及对言语的敬畏之心。

【深度解读】

  • 敬畏言语,就是敬畏承诺。 在古代,言语代表着承诺,一旦说出口,就要用行动去兑现,如果做不到,就是极大的耻辱,这种对言语的敬畏,促使人们在开口前必须三思,掂量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担这份责任。
  • “多听”是“慎言”的前提。 如何才能做到“不轻易出言”?答案就是“多听”,通过倾听,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情况,评估自己的能力,预判可能的风险,只有信息充足,判断清晰,才能做出负责任的承诺,避免“言过其实”的尴尬。

【现实应用】 在商业合作中,一个总是夸下海口却无法兑现的商家,很快就会失去所有客户,而在生活中,一个总是轻易许诺却从不兑现的朋友,也终将被疏远,做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从“多听、慎言”开始,珍惜自己的每一个承诺。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名言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引申智慧: 诸葛亮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强调了“静”的重要性,而“多听”正是通往“静”与“宁”的重要途径,一个内心嘈杂、急于表达的人,是无法看清自己志向,更无法走得更远的。

【深度解读】

  • “多听”是“静以修身”的途径。 当我们停止喋喋不休,把注意力从“说”转向“听”,我们的内心就会逐渐平静下来,在倾听中,我们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看清自己真正的志向所在,这种内心的“明志”,是外在喧嚣无法给予的。
  • “少说”是“致远”的保障。 一个浮躁的人,容易被眼前的利益和短暂的言论所迷惑,从而偏离长远的目标,而懂得“多听少说”的人,能通过广泛的信息收集和冷静的思考,做出更具远见的决策,致远”。

【现实应用】 在人生重大抉择面前,如择业、择偶,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宁静”,多听听父母的经验之谈,多听听过来人的肺腑之言,多听听自己内心的真实渴望,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往往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能走得最远的。


让倾听,成为你最强大的软实力

从《周易》的谦卑,到老子的通透,再到孔子的务实和诸葛亮的远见,“多听少说”的智慧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始终,它不是让我们变得沉默寡言、懦弱退缩,而是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内心的笃定与力量。

多听,是汲取智慧的甘泉;少说,是守住言语的闸门。

从今天起,试着做一个“会听”的人吧,在交谈中,多给别人一些表达的空间;在生活中,多给自己一些倾听的时光,你会发现,当你开始真正倾听世界时,整个世界,也会以更深刻的方式回应你。

#多听少说的智慧 #古诗词中的处世哲学 #为人处世 #情商提升 #国学经典 #倾听的力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