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当下还需坚守仁义传统美德吗?

“仁”的名言 (核心在于“爱人”与“德”)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代表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普遍的关爱、同情与慈悲。

当下还需坚守仁义传统美德吗?-图1

  1. “仁者爱人。”

    • 出处:《孟子·离娄下》
    • 解读:这是对“仁”最直接、最经典的定义,一个有仁德的人,其本质就是去爱他人,这种爱是超越血缘、亲疏的普遍之爱。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出处:《论语·卫灵公》
    • 解读:这是实践“仁”的方法论,即“恕道”,自己不希望得到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体现,是“仁”在人际关系中的具体应用。
  3.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出处:《论语·颜渊》
    • 解读: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符合“礼”的规范,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有仁德的人,这里强调了“仁”与“礼”的紧密联系,“仁”是内在的德性,“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
  4. “仁者,人也。”

    • 出处:《中庸》
    • 解读: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仁”的本质。“仁”人”字的含义,意味着“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属性,没有“仁”,人就失去了作为人的核心价值。
  5.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 出处:《论语·子罕》
    • 解读:一个内心充满仁爱的人,因为心怀天下、与人为善,所以不会因个人得失而忧虑,这句话展现了“仁”能带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内心安宁。

“义”的名言 (核心在于“正当”与“应当”)

“义”指的是行为的正当性、适宜性和道德义务,是判断一件事该不该做的准则。

  1. “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 解读:这是对“义”的气魄最极致的描述,只要道义所在,哪怕前面有千万人阻拦,我也勇往直前,这体现了为坚持正义而不畏强权、不惜牺牲的伟大精神。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出处:《论语·里仁》
    • 解读: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小人通晓的是私利,这句话鲜明地对比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将“义”与“利”对立起来,强调了君子应以“义”为行动的出发点。
  3.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出处:《孟子·告子上》
    • 解读: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这是“义”高于生命的价值观,是中国知识分子气节的重要来源。
  4.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出处:《论语·宪问》
    • 解读:看到利益时,首先要想到它是否合乎道义;遇到危难时,要敢于献出生命;长期处于困顿之中,也不忘记自己立下的誓言,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完美的人了,这里将“思义”和“授命”作为成人的重要标准。
  5.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出处:《论语·卫灵公》
    • 解读:君子以道义作为立身的根本,用礼节来实行它,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它,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样才是真正的君子,这句话阐述了“义”在君子品格构成中的核心地位。

“仁”与“义”关系密切的名言

“仁”与“义”在儒家思想中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仁”是内在的德性,“义”是外在的行为准则。

  1.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 出处:《孟子·告子上》
    • 解读:“仁”是人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良知,“义”是人应该遵循的正确道路,内心有“仁”,行为上才能行“义”,仁是体,义是用。
  2.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出处:《论语·里仁》
    • 解读: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非要怎样不可的,也没有非不怎样不可的,一切都以“义”作为比照和标准,这表明“义”是君子处理一切事务的最高准则。
  3.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出处:《论语·里仁》
    • 解读:有仁德的人,安于仁道,以行仁为乐;有智慧的人,则认识到行仁对自己、对社会的长远好处,从而以行仁为利,这从不同层面说明了人们践行“仁”的动机。

儒家之外关于“仁义”的名言

  1. “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 解读:只要讲求仁义就行了,何必一定要谈论利益呢?孟子在面对梁惠王时,旗帜鲜明地将“仁义”置于“利”之上,强调了道德价值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根本重要性。
  2.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 出处:《孟子·告子上》
    • 解读:仁、义、忠、信,并且乐于行善而不知疲倦,这些是上天赋予的爵位(即内在的、崇高的品德),不是靠外在的官位俸禄可以得到的,这句话强调了“仁义”是人内在的、最宝贵的价值。

这些名言共同描绘了“仁”与“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 是内心的源泉,是爱人的品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 是行为的准则,是行事的正当,是舍生取气的节操。
  • 二者结合,构成了理想人格(君子)的核心,也成为衡量社会价值、指导个人行为的最高标准,至今,“仁义”依然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道德价值观念。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