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与“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道德的最高准则。

- 仁 (rén):核心是“爱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普遍的同情心与博爱精神,它要求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义 (yì):核心是“宜”,即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它指的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应该做的事情,是判断是非善恶的准绳。
论“仁”的名言
核心定义与根本
-
仁者爱人。
- 出处:《孟子·离娄下》
- 释义:有仁德的人,会去关爱他人,这是对“仁”最简洁、最核心的概括。
-
克己复礼为仁。
- 出处:《论语·颜渊》
- 释义: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礼”的规范,仁”,这强调了“仁”需要通过自我修养和遵守社会秩序来实现。
-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出处:《论语·学而》
- 释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这说明“仁”的实践始于家庭伦理。
实践方法与途径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出处:《论语·卫灵公》
- 释义: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实践“仁”最重要、最易行的方法,即“忠恕之道”。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出处:《论语·雍也》
- 释义:自己想立足社会,也要帮助别人立足;自己想通达事理,也要帮助别人通达,这是“仁”的积极一面,即“忠道”。
“仁”的价值与力量
-
仁者无敌。
-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 释义:施行仁政的君主,天下无敌,强调了“仁”在政治上的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
-
当仁,不让于师。
- 出处:《论语·卫灵公》
- 释义:面对有关“仁”的事情,即使是老师,也不必谦让,这体现了对“仁”的坚定信念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论“义”的名言
“义”的本质与判断
-
义者,宜也。
- 出处:《中庸》
- 释义:“义”适宜”、“应当”的意思,它强调行为的正当性和分寸感。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出处:《论语·里仁》
- 释义:君子通晓的是“义”,小人通晓的是“利”,这是儒家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
“义”与“利”的抉择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出处:《孟子·告子上》
- 释义: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拥有,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这是对“舍生取义”最经典的论述。
-
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
- 出处:《荀子·荣辱》
- 释义:把道义放在利益前面的人是光荣的,把利益放在道义前面的人是耻辱的。
“义”的实践与坚守
-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出处:《论语·卫灵公》
- 释义:君子以“义”作为本质,用“礼”来实行它,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它,用诚信来完成它,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出处:《论语·宪问》
- 释义:见到利益时,能想到是否合乎道义;遇到危险时,能勇于献出生命;长久处于困顿中,也不忘记自己平日的诺言,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完美的人了。
“仁义”并提的名言
“仁义”是立身之本
-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 出处:《孟子·告子上》
- 释义:“仁”是人的内心,“义”是人应走的道路,内心要有仁爱,行为要合乎道义。
-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 出处:《孟子·告子上》
- 释义:仁、义、忠、信,乐于行善而不厌倦,这是天赐的最高爵位(内在的德行)。
“仁义”是治国之基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 释义:虽然这段话没有直接出现“仁义”二字,但“道”的核心就是“仁政”,行仁义之道,就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不行仁义,则会众叛亲离,这是“仁义”在政治上的力量体现。
-
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 出处:《战国策·齐策》
- 释义:依赖别人不如依赖自己,这句话虽非直接讲仁义,但与“仁义”自强的精神内核相通,强调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
“仁义”的普遍价值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 释义:尊敬自己的长辈,并由此推及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并由此推及到爱护别人的晚辈,这是“仁”的推扩,是“仁义”精神的生动实践。
警示与反思的名言
-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出处:《论语·八佾》
- 释义: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又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演奏音乐又有什么意义呢?强调了“仁”是“礼”和“乐”的内在精神,没有“仁”,外在的形式就毫无价值。
-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 释义:凭借武力,并假借仁义之名来称霸天下的,是“霸”;依靠自身德行,真正实行仁政的,才能称“王”,这区分了“霸道”与“王道”的根本不同。
希望这份整理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仁义”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概念,这些名言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指引着我们的个人修养与社会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