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周公真有名言流传至今?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关于周公的名言,情况比较特殊,因为他生活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当时文字记录非常有限,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周公名言”其实并非他亲口所说,而是后世儒家学者为了推崇他的思想和品德,将一些重要的政治、伦理观念托名于他。

周公真有名言流传至今?-图1

尽管如此,这些“托名”之言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其价值甚至不亚于他本人可能说过的话。

以下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几则“周公名言”,并附有解释:

最核心、最广为人知的“名言”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出处:这句话并非出自周公之口,而是出自曹操的《短歌行》,但它的典故完全来自周公。
  • 典故: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为了招揽天下的贤士,他曾“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意思是:他洗头时,听到贤士来访,就马上握着湿头发出来接见;吃饭时,听到贤士来访,就马上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去接见,后来,曹操在诗中化用这个典故,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希望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 含义:为了招纳贤才,连洗头、吃饭这样的小事都可以被打断,它形象地表达了对人才的极度尊重和渴望,是后世君王和领导者礼贤下士的最高典范。
  • 地位:这是周公最著名的“标签”,几乎是“爱才”、“求贤”的代名词。

托名于《尚书》中的政治格言

《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许多篇章被托名为周公所作,记录了他对成王的告诫和治国理念。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或作“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艰”)

  • 出处:《尚书·酒诰》。
  • 直译:人不要用水来照看自己(的得失),而应当用民众来照看自己(的得失)。
  • 含义: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治国理念,它告诫统治者,不要仅仅依赖表面现象(如水中的倒影)来判断自己,而要深入民众之中,体察民情,倾听民意,民众的反映才是检验自己施政得失最真实的镜子,这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早期萌芽
  • 意义:它强调了民心向背是政权安危的关键,对后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 出处:《尚书·周官》。
  • 直译:建立伟大的功勋,在于树立远大的志向;开创宏伟的事业,在于坚持不懈的勤奋。
  • 含义:这句话阐明了成功所需的两个核心要素:远大的志向(目标)和踏实的勤奋(行动),有志向是方向,勤奋是路径,二者缺一不可。
  • 意义:成为无数仁人志士激励自己、追求卓越的座右铭,至今仍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

  • 出处:《尚书·无逸》。
  • 直译:不知道耕种收割的艰难,就会变得安逸放纵,说话傲慢。
  • 含义:这是周公告诫成王要懂得体恤民情、了解民间疾苦的话,他认为,如果统治者生长在深宫,不了解百姓的辛苦,就容易变得奢侈、懒惰和傲慢,从而失去民心。
  • 意义:强调了统治者必须保持务实和谦逊,要“与民间苦”,是反对官僚主义和脱离群众的早期声音。

其他与周公相关的著名概念

除了这些“名言”,周公还因以下概念而闻名,这些概念本身就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 “制礼作乐”:周公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制礼作乐”,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西周典章制度、礼仪规范和音乐体系,这套制度确立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数千年的政治结构和文化形态,可以说,周公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一生都梦想恢复周公的礼乐制度。

  • “梦见周公”:源自《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感叹自己衰老,很久没有再梦到周公了,这表达了孔子对周公的无限敬仰和向往,希望实现周公那样的政治理想,后来,“梦见周公”就成了睡觉的代称,带有一点幽默和文雅的色彩。

虽然周公本人的原话流传下来的极少,但通过后世的记录和托名,他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 最著名的“名言”是“周公吐哺”,代表了爱才的极致。
  • 最核心的政治格言是“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奠定了民本思想的基础。
  • 最励志的格言是“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激励着无数奋斗者。
  • 他最大的贡献是“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框架。

当我们谈论周公的“名言”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一个被后世不断塑造和推崇的、作为“圣人”和“政治家”典范的周公形象,他的思想和精神,已经化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