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写新时代的诗歌,写新时代的诗歌作者简介

诗歌,是刻在民族血脉里的韵律,是回荡在时代长廊中的回声,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波澜壮阔的新时代,诗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也必然被赋予崭新的生命与活力,书写新时代的诗歌,并非要割裂传统,恰恰相反,它需要我们深深扎根于千年诗国的沃土,汲取养分,再以当代的视角与情感,浇灌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花朵。

写新时代的诗歌,写新时代的诗歌作者简介-图1

溯源:从古典的辉煌到现代的求索

要理解如何书写新时代,我们必须先回望来路,中国诗歌的源头,是《诗经》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质朴与真挚,是屈原《离骚》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瑰丽与执着,这些源头,奠定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根本。

至唐代,诗歌达到鼎盛,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其豪放不羁源于盛唐的开放与自信;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其沉郁顿挫则扎根于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与民生的疾苦,诗人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其作品既是个人情感的喷薄,也是时代风貌的镜像,宋词则进一步将音乐的韵律与文学的意境结合,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豪放中蕴含人生哲思;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则以精微笔触刻画内心幽曲,这些经典,无不印证着一个真理:伟大的诗歌,其根须必须深扎于时代的土壤。

进入近现代,诗歌经历了白话文运动的洗礼,以胡适、郭沫若等人为代表的新诗先驱,打破了格律的束缚,追求思想的自由与形式的解放,朦胧诗派的北岛、舒婷等人,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了深沉的社会关切与个人觉醒,这条发展脉络清晰地表明,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始终在与时俱进。

内核:新时代诗歌的题材与精神

何为“新时代”的诗歌?它描绘的应是当下中国人鲜活的生活图景与复杂的心灵世界。

它的题材是广阔的,它可以歌颂“天问”探火、“嫦娥”奔月的科技壮举,也可以记录外卖骑手穿梭于城市楼宇间的辛勤身影;它可以描绘乡村振兴带来的山乡巨变,也可以刻画都市人在信息洪流中的迷思与坚守;它可以表达对绿水青山的深情眷恋,也可以抒发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平凡人的梦想与奋斗,社会发展的成就与阵痛,都应纳入诗人的笔端。

它的精神是昂扬而深邃的,它不应是浮于表面的赞歌,也不应是无病呻吟的呓语,它需要一种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对五千年文明的深刻理解与自豪,并能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以诗歌的方式展现东方智慧与审美,它需要一种人文关怀,关注个体的价值、生命的尊严与社会的公平正义,它更需要一种历史自觉,将个人体验置于国家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宏大叙事中加以审视,从而获得思想的厚度与情感的深度。

技法:融汇古今的表现手法

书写新时代的诗歌,在技法上应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意象的转化与创造。 古典诗歌中的“明月”、“杨柳”、“孤舟”等意象,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密码,至今仍可活用,但新时代的诗人,更需要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崭新意象。“二维码”能否成为连接与疏离的象征?“高铁”能否承载对速度与乡愁的思考?“数据流”能否映照出信息时代的焦虑与渴望?将现代生活元素诗化,是赋予诗歌当代气质的关键。

语言的淬炼与张力。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新时代诗歌的语言,既要避免陈词滥调,也要防止过度口语化导致的诗意匮乏,它需要在日常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提炼、组合、变形,制造出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和丰富的语义张力,可以巧妙化用网络用语、科技词汇,但必须经过诗意的过滤与升华,使其成为表达的有效组成部分,而非猎奇的点缀。

韵律的解放与内在节奏。 新诗打破了严格的平仄对仗,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音乐性,好的诗歌有其内在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源于情感的起伏、语气的缓急和句式的长短错落,诗人应当具备敏锐的“听觉”,让文字在阅读时产生一种流畅而富有变化的气韵,形成独特的语言节奏美。

情感的真挚与思想的深度。 这是所有技法的最终指向,一切技巧都是为了更准确、更深刻地表达情感与思想,新时代的诗歌,最忌讳的是虚假与空洞,它要求诗人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勇敢地探索时代的本质,用独特的个人化感受,去触碰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哲思,只有当情感是真挚的,思想是有力的,技巧才能附丽其上,焕发光彩。

书写新时代的诗歌,是一项充满挑战又极具魅力的创造,它要求我们既是传统的饱学之士,又是时代的敏锐观察者,我们手握流传千年的笔,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唯有将个人的才情、生命的体验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在继承中大胆创新,在探索中坚守诗心,方能创作出不负前人、无愧当代、启迪未来的诗篇,这不仅是诗人的责任,也是每一个热爱这片土地、关切这个时代的人,内心深处的呼唤。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