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大雁诗歌新作何时来?秋日候鸟意象更新了吗?

大雁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非常重要且意蕴丰富的意象,它常常与秋天、思乡、离别、羁旅和书信等情感紧密相连。

大雁诗歌新作何时来?秋日候鸟意象更新了吗?-图1

下面为您整理了一些关于大雁的经典诗歌,并按主题进行分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领略大雁在诗歌中的魅力。


思乡怀远,游子之悲

大雁是候鸟,秋去春来,这种自然的节律极易触动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诗人看到南飞的大雁,便会联想到自己身不由己的处境和遥不可及的家乡。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虽然诗中未直接出现“大雁”二字,但“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与“断肠人”形成强烈对比,乌鸦尚有巢可归,而漂泊在外的游子却无家可归,其孤独与凄凉之情,与南飞的大雁所承载的思乡之情异曲同工,共同构成了这幅经典的羁旅图景。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 这是王湾的名篇,诗人停泊在北固山下,看到眼前开阔的江景和春意萌动的迹象,不禁思念起远在洛阳的家乡,他直接发问:“我的家信要寄到哪里去呢?”答案是就托给那北归的大雁吧!“归雁洛阳边”一句,巧妙地将大雁的“归”与自己的“思”联系起来,希望大雁能为自己捎去家书,情感真挚,意境开阔。


边塞征戍,家国之思

在边塞诗中,大雁常是诗人与故乡、亲人之间的唯一联系,承载着无尽的牵挂和哀愁。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是千古名句,诗人将自己比作随风飘转的“征蓬”(蓬草),而看到北归的大雁飞入胡人的天空,这种强烈的对比,极大地烘托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远赴边塞的孤独感和飘零之感,大雁的“归”反衬出诗人的“不归”,其悲凉之情溢于言表。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赏析】 此词开篇即点明地点和季节,并用“衡阳雁去无留意”起兴,传说衡阳有回雁峰,大雁至此便不再南飞,词人说大雁毫不留恋地飞走了,暗示了边塞环境的艰苦,连大雁都不愿停留,更不用说戍边的将士了,这不仅写景,更是在写人,写出了将士们有家难回、功业未建的复杂心境。


音讯传递,鸿雁传书

古人认为大雁可以传递书信,鸿雁”或“雁书”就成了书信的代名词,充满了浪漫与期盼。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赏析】 “木落雁南渡”是典型的秋日景象,大雁南飞,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他站在江边,看着远去的孤帆,思念着远在襄阳的故乡,虽然没有直接写“托雁传书”,但“雁南渡”的背景,已经为这份思念增添了一层“欲寄无凭”的惆怅。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这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词人看到凋谢的荷花、冰凉的竹席,顿感秋意袭人,孤独难耐,她仰望天空,不禁发问:“谁能在云端给我寄来一封家书呢?”她满怀期待地想,当大雁在天空排成“人”或“一”字形时,或许就能捎来丈夫赵明诚的“锦书”,这里的“雁字”充满了期盼与浪漫,是相思之情的具象化表达。


孤寂高洁,诗人之志

有时,大雁也被赋予高洁、坚韧的品格,成为诗人自我写照的象征。

《归雁》

唐·杜牧

弟兄零落几多人,落首秋天万事轻。 万里去程关塞远,一般心事别离惊。 夜深竹露侵衣冷,时见流萤绕驿楹。 欲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 这首诗将大雁的迁徙与兄弟的离散联系起来。“万里去程”与“一般心事”形成对仗,既写大雁的远行,也写自己的漂泊和与亲人分离的惊惧,大雁的孤独,正是诗人内心孤寂的写照。

大雁在诗歌中的形象是多维度的:

  • 它是时间的信号:标志着秋天的到来和春天的临近。
  • 它是空间的信使:连接着天涯海角的游子与故乡。
  • 它是情感的载体:承载着思乡、离别、期盼、孤独等多种复杂情感。
  • 它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高洁、坚韧和漂泊无依的生命状态。

从王维的“归雁入胡天”到李清照的“雁字回时”,大雁的身影穿越千年,始终在诗词的天空下,书写着中国人最深沉、最动人的情感篇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