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韵律,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诗歌不仅是语文课程的要求,更是陶冶情操、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就来系统地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它的来源、作者故事、创作背景以及如何欣赏和运用。

诗歌的起源与流变
中国诗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民歌与祭祀乐歌。《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地民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情感;“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则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为颂扬祖先功业。《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其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造了新的诗体——楚辞,屈原的《离骚》《九章》《天问》等作品,想象瑰丽,情感奔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与《诗经》并称“风骚”,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
汉代,朝廷设立乐府机关,采集民间歌谣,后人将这些诗歌称为“乐府诗”,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语言朴实,叙事性强,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都是其中的名篇,文人五言诗开始成熟,《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出现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风格刚健清新,东晋的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其诗平淡自然,意境高远,南朝的谢灵运则大力创作山水诗,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这一时期,诗歌的格律也开始受到重视,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代,诗歌迎来了黄金时代,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陈子昂等人,力扫齐梁浮艳诗风,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盛唐时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绘自然美景,抒发隐逸情怀;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则歌唱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雄浑豪放,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歌的双子星座,李白的诗歌想象奇特,语言奔放,是浪漫主义的巅峰;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被尊为“诗圣”,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韩愈、孟郊的诗风奇崛险怪,李贺的诗歌则想象诡异,被称为“诗鬼”,晚唐的杜牧、李商隐,一个风格俊爽,一个含蓄深沉,为唐诗留下了绚丽的晚霞。
宋代,诗歌在唐诗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形成了以理趣见长的特色,苏轼的诗开阔奔放,黄庭坚和江西诗派注重学问和诗法,陆游的诗歌充满了爱国热情,词这种诗歌形式在宋代发展到顶峰,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都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元、明、清三代,诗歌继续发展,虽然总体成就未能超越唐宋,但也不乏优秀的诗人和作品。
知人论世:作者与创作背景
理解一首诗,离不开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诗人的经历、思想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都会深刻地影响其创作。
读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不了解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和他本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就很难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广忧愤,读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果不知道他渴望建功立业却又不愿屈从权贵的性格,以及他在长安供奉翰林最终被排挤的经历,就无法感受其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豪迈气概。
再如,南宋诗人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他的诗歌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绝笔诗《示儿》,只有放在金兵入侵、山河破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才能体会到一位老诗人至死不渝的报国之心所带来的震撼。
在学习一首诗歌时,花一点时间去了解诗人的生活时代、主要经历和写作此诗时的心境,是深入理解诗歌内涵的关键一步。
诗歌的鉴赏与运用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诗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反复诵读,感受韵律之美: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具有鲜明的节奏和和谐的韵律,通过大声、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注意诗句的停顿、重音和语调的变化,体会诗人通过声音所传达的情感。
-
理解意象,进入诗歌意境: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月亮”常代表思乡,“杨柳”常象征离别,“梅花”往往寓意高洁,抓住诗歌中的核心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就能逐渐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读到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脑海中浮现出月光、松林、清泉、岩石构成的幽静画面,便能体会其诗中有画的特色和宁静淡泊的心境。
-
品味语言,赏析精妙之处: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每一个字都经过千锤百炼,要仔细品味关键词句的妙处,比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贾岛“僧敲月下门”推”“敲”的斟酌,都是炼字的典范,体会这些关键字词如何使诗歌形象生动、意境全出。
-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学习诗歌不仅要会背,更要会用,在合适的场景,恰当地引用诗句,能极大地增强表达效果,看到壮丽的瀑布,可以想起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表达对母亲的感激时,可以引用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将诗歌融入日常生活和写作中,能让语言更具文采和感染力。
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法
了解一些常见的诗歌创作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和欣赏诗歌。
- 比喻:用相似的事物来打比方,使描写更生动形象,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拟人: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情感和动作,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夸张: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意言过其实,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用典: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前人诗句,以丰富内容,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诗歌的世界博大精深,是一座值得终生探索的宝藏,对于初涉此道的小学生,不必急于求成,可以从诵读浅近易懂的古诗开始,逐步培养兴趣,积累语感,当你能静下心来,与千年前的诗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文字间的韵律与画面,你会发现,诗歌给予你的,将是一片无比广阔和丰盈的精神天地,这份由古老文字带来的感动与启迪,将是伴随你一生成长的珍贵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