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廉政诗歌
古代的廉政诗歌,往往由官员、士大夫所作,既是自我鞭策,也是对同僚的劝勉和对后世的警示。

于谦《石灰吟》
这首诗是明代名臣于谦的代表作,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坚守清白节操的坚定决心。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 这首诗表面上咏石灰,实际上是言志,石灰的开采、煅烧过程,象征着诗人历经的磨难和考验,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掷地有声,表明了诗人即使牺牲性命,也要保持一生清白、名节传世的崇高志向。
包拯《书端州郡斋壁》
“包青天”包拯的诗,如其人,正气凛然,铁面无私,充满了对贪官污吏的痛恨和对清廉政治的向往。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赏析】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直接点明了为官的核心:内心清净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行事正直是安身立命的原则,诗人用“秀干成栋”、“精钢不作钩”比喻正直的官员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而不会像弯曲的铁钩一样歪门邪道,后四句则描绘了清廉与腐败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并告诫后人,不要因为自己的贪腐行为,让后世蒙羞。
白居易《重赋》
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这首诗深刻揭露了贪官污吏对百姓的残酷剥削,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
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身活亦有限,天下无乱人。 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胥靡号且哭,贫户乏四邻。 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展现了统治者与百姓的矛盾,百姓种麻织布是为了活命,而官吏们却为了讨好上级(“浚我以求宠”),无休止地横征暴敛(“敛索无冬春”),导致百姓家破人亡,白居易用极其写实的笔触,描绘了中晚唐时期社会凋敝、民不聊生的惨状,矛头直指腐败的官僚体系。
托物言志类诗歌
这类诗歌通过咏咏某种自然事物,来象征和寄托清廉、高洁的品格。
周敦颐《爱莲说》(节选)
虽为散文,但其结尾的诗句流传千古,成为咏莲、喻廉的千古绝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赏析】 周敦颐笔下的莲花,是君子品格的化身。“出淤泥而不染”是廉政精神最核心的写照——身处复杂甚至污浊的环境,却能保持自身的纯洁和高尚。“中通外直”则象征着为人内心通达,行为正直,这些意象已成为中国文化中清廉品格的代名词。
郑板桥《竹石》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清正,这首咏竹诗也展现了他刚正不阿、坚韧不拔的品格。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 竹子扎根于岩石缝隙,历经风雨摧打依然挺拔,这象征着官员要像竹子一样,立场坚定(“咬定青山”),根基牢固(“立根破岩”),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和诱惑(“东西南北风”),都能坚守原则,绝不屈服。
现代廉政诗歌
现代诗歌形式更加自由,主题也更为丰富,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新时代廉政建设的赞颂。
《公仆赞》(现代仿古风格)
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歌颂了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
一点公心,两袖清风, 三餐温饱,四季辛劳。 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 上不负党,下不负民。
【赏析】 这首诗用最简单的词语勾勒出清廉官员的形象。“两袖清风”是经典的廉政成语,与“一点公心”形成对比,强调了为官应以公心为本,个人享受应简朴,后两句则是对党员干部的告诫和期许,强调了自律和责任感。
《廉洁颂》(现代自由诗)
廉洁, 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 而是刻在心中的准绳。 它是一盏灯, 在欲望的迷雾中, 照亮你前行的路。 它是一面镜, 在你懈怠和贪婪时, 照见你真实的模样。 廉洁, 是权力最坚实的铠甲, 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赏析】 这首现代诗用比喻的手法,将廉洁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内心的准则和行动的指南,通过“灯”和“镜”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廉洁对于个人防微杜渐、保持清醒的重要性,最后一句点明了廉洁对于权力和人生的双重价值。
廉政诗歌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粉骨碎身浑不怕”的铮铮誓言,到现代的“刻在心中的准绳”的深刻反思,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的艺术品,更是传承千年的廉政教材,时刻提醒着为官者: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方能行稳致远,留名青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