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字的深意?

什么是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不仅仅是读懂一首诗的字面意思,更是要深入其内里,去感受、分析、评价和品味其艺术魅力、思想情感和语言技巧,它是一个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的审美过程。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字的深意?-图1

鉴赏就是要回答这几个问题:

  • 写了什么? (内容、意象、情感)
  • 怎么写的? (手法、技巧、结构)
  • 为什么好? (效果、价值、意蕴)

诗歌鉴赏的核心维度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入手,层层递进地鉴赏一首诗。

意象与意境

  •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是诗歌的“细胞”。“柳树”不只是一棵树,它可能代表“离别”(“柳”与“留”谐音);“月亮”不只是一个天体,它可能代表“思乡”、“团圆”或“孤独”。
  • 意境: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的、能引发读者想象和共鸣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它是诗歌的“灵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一系列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萧瑟、孤寂、凄凉的“羁旅之思”的意境。

鉴赏方法:找出诗中的核心意象,思考这些意象通常象征什么,以及它们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怎样的氛围和画面。

情感与主旨

这是诗歌的灵魂,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喜怒哀乐、家国情怀、人生感悟等。

  • 情感:是诗歌直接抒发的情绪,如喜悦、悲伤、愤懑、恬淡等。
  • 主旨:是诗歌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哲理,是情感的升华和提炼。

鉴赏方法:抓住诗中的“诗眼”(最能体现主旨或情感的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基调,并思考这种情感背后蕴含的更深层的人生感悟或社会批判。

语言与炼字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尤其讲究炼字。

  • 炼字:指诗人反复推敲、锤炼字词,以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一个精准的字,能化腐朽为神奇。
  • 风格:指诗歌整体的语言特色,如豪放、婉约、沉郁、清新、朴素、华丽等。

鉴赏方法: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关键性词语,思考为什么诗人要用这个字,换成另一个字效果有何不同?品味其语言的精妙之处和整体风格。

表达技巧

这是诗人如何将内容、情感和语言完美结合的艺术手段,是鉴赏的“手术刀”。

  • 修辞手法
    • 比喻、拟人:使形象更生动。
    • 夸张、对偶:增强气势或形式美。
    • 用典、借代:增加文化底蕴或含蓄性。
  • 表现手法
    •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 描写:白描、细节描写、侧面描写。
    • 其他: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联想想象等。
  • 结构:如起承转合、卒章显志、首尾呼应等。

鉴赏方法:识别诗中使用的技巧,并分析其表达效果。“月是故乡明”运用了反衬(对比)和移情于景的手法,明明是诗人的思念之情,却觉得故乡的月亮格外明亮,更突出了思乡之情的深切。


诗歌鉴赏的步骤

  1. 初读,感其“意”:通读全诗,不求甚解,先获得一个整体的感受,这首诗给你什么感觉?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是雄壮的,还是柔美的?
  2. 再读,明其“象”:逐句分析,找出诗中的核心意象,理解字面意思,思考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画面。
  3. 三读,悟其“情”:结合意象和背景,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他为什么写这首诗?他想表达什么?
  4. 四读,析其“法”:从语言、技巧、结构等角度,分析这首诗是如何巧妙地表达情感的,炼字妙在何处?手法有何精妙之处?
  5. 评其“美”:综合以上分析,对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做出自己的评价和总结。

实战鉴赏范例

我们以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进行一次完整的鉴赏。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一步:初读,感其“意”

读这首诗,我们立刻能感受到一种孤独、清冷、寂静的氛围,夜深了,诗人独自一人,似乎被无边的愁绪包围。

第二步:再读,明其“象”

诗中出现了以下意象:

  • 月落:月亮落下,夜色渐深。
  • 乌啼:乌鸦啼叫,声音凄凉。
  • 霜满天:寒气逼人,白霜仿佛弥漫了整个天空。
  • 江枫:江边的枫树,在寒风中萧瑟。
  • 渔火:江上渔船的灯火,在黑暗中闪烁,显得孤单。
  • 姑苏城、寒山寺、客船:地点,点明了诗人的处境——身在异乡的旅船之上。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秋夜图:天色将晓,寒气袭人,江边枫树与渔船灯火遥遥相对,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而清冷。

第三步:三读,悟其“情”

诗中的“愁眠”二字是诗眼,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情感核心——愁绪,这份愁从何而来?

  • 羁旅之愁:身处“客船”,说明是漂泊在外的游子。
  • 秋夜之愁:秋天的夜晚本就萧瑟,加上“霜满天”,更添寒意。
  • 寂静之愁:万籁俱寂时,一声“乌啼”和一声“钟声”反而将这份孤独和愁绪无限放大。

这首诗的主旨是:在深秋的夜晚,一位羁旅他乡的游子,面对凄清的景物,心中涌起无尽的孤寂与愁思。

第四步:四读,析其“法”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堪称典范:

  1. 意象叠加,情景交融:诗人将“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等意象并列,没有一个“愁”字,但字字都含“愁”,这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将无形的“愁”寄托在有形的景物之上,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

  2. 炼字精准,意境全出

    • “啼”:一个“啼”字,将乌鸦的鸣叫写活了,仿佛在为诗人的愁苦而悲鸣,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 “对”:“江枫渔火对愁眠”,一个“对”字,将静态的景物拟人化,枫树与渔火仿佛在无言地相对,而诗人则在对它们“愁眠”,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 “到”:“夜半钟声到客船”,一个“到”字,极具穿透力,钟声不是“传”来,也不是“响”在耳边,而是实实在在地“到”了客船上,仿佛能触摸到,将无形的声波写得有形、有力,打破了夜的寂静,也敲在了诗人的心坎上。
  3. 听觉与视觉结合,动静相宜:诗的前两句是视觉(月、霜、枫、火)与听觉(乌啼)的结合,描绘了一幅静态的、充满寒意的画面,最后一句的“钟声”是听觉,它打破了前文的静谧,是“动”,但这动更反衬出夜的深和人的静,是一种“以动衬静”的手法。

**第五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