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与事业(体现他的商业哲学与艺术追求)
这类名言展现了他从“小打小闹”的片场学徒,到建立庞大电影王国的历程。

-
“我拍电影,就是要让观众开心,让他们花钱买票觉得值。”
- 解读:这是邵逸夫最核心的电影理念,他深知电影的商品属性,始终将“观众”放在第一位,他追求的不是晦涩的艺术表达,而是能被大众接受和喜爱的娱乐产品,无论是武侠片的刀光剑影,还是歌舞片的载歌载舞,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取悦观众,让他们觉得票价物有所值,这种“观众至上”的思想,帮助邵氏影业在黄金时代席卷了整个亚洲市场。
-
“我一生都在拍戏,戏比天大。”
- 解读: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电影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从早年在上海天一公司,到后来在香港创立邵氏兄弟和TVB,电影贯穿了他的一生,对他而言,电影不仅是生意,更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比天还大的事业,这种热爱是他成功的基石。
-
“拍电影,不景气也要拍,景气更要拍。”
- 解读:这是他作为企业家的魄力和远见,市场不景气时,别人收缩,他却看到了机会,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拍摄和布局;市场景气时,则要乘胜追击,扩大份额,这种无论顺境逆境都积极进取的态度,让他的事业能够穿越经济周期,长久不衰。
关于慈善与教育(体现他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
这是邵逸夫先生最为人称道的一面,他的慈善事业影响深远。
-
“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
- 解读:这是他投身慈善,尤其是捐建“逸夫楼”的根本出发点,他深刻理解到,国家的长远发展依赖于高素质的人才,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这句名言道出了他将个人财富回馈社会、支持教育的崇高动机,展现了他超越商人的家国情怀。
-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 解读:这句话朴实而有力,完美概括了他的慈善哲学,他认为自己的财富来自于社会大众的支持(电影观众),因此理应用来服务社会、回馈大众,这不仅是财富观的体现,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宣言。
-
“逸夫楼这三个字,就是我的名片。”
- 解读:当被问及什么最能代表他时,他如是回答,遍布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逸夫楼”,已成为他最持久、最闪亮的标签,相比起商业帝国的浮华,他更珍视这些为无数学子提供学习场所的建筑,因为它们承载着他对教育最真挚的承诺。
关于人生与奋斗(体现他的个人信念与处世哲学)
这些名言浓缩了他从底层打拼到成为一代巨富的人生经验。
-
“我17岁当学徒,没有一天不是在奋斗。”
- 解读:邵逸夫出身贫寒,早年从上海的电影发行公司小职员做起,这句话是他一生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他深知成功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持续努力,这种“奋斗”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者。
-
“做人,最要紧的是让人家喜欢你、信任你。”
- 解读:这是他为人处世的准则,无论是作为老板,还是作为慈善家,他都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信誉,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才能凝聚人心,成就大事,这比单纯的财富积累更为重要。
-
“我相信事在人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 解读:这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创业过程中,他面临过无数困难和挑战,但始终保持着强大的信念,他相信只要下定决心,付诸行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关于人才培养(主要源于他对TVB的管理理念)
作为TVB的缔造者,他深谙管理之道,尤其看重人才。
-
“我要给年轻人机会,让他们发光发热。”
- 解读:邵逸夫是名副其实的“伯乐”,他大胆启用新人,从导演到演员,给了无数后来者成名成家的机会,周润发、刘德华、周星驰、梁朝伟等巨星,都曾在TVB得到栽培,他明白,一个组织的活力来自于新鲜血液的注入。
-
“没有我,就没有香港电影;没有香港电影,也就没有今天的我。”
- 解读:这句话既是对香港电影行业辉煌历史的肯定,也蕴含了他个人的谦逊与骄傲,他承认自己与香港电影是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关系,没有行业的沃土,就没有他的参天大树;而他,也为这片沃土增添了最绚烂的色彩。
邵逸夫的经典名言,是一个立体而丰富的集合:
- 在事业上,他是精明的商人,懂得市场,尊重观众。
- 在慈善上,他是心怀天下的长者,深谋远虑,情系教育。
- 在人生上,他是坚韧的奋斗者,脚踏实地,信念坚定。
- 在管理上,他是慧眼识珠的领导者,乐于提携,成就他人。
这些名言共同塑造了邵逸夫先生作为“一代影业大亨”和“百校之父”的传奇形象,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颂,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