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观音菩萨名言蕴含何等智慧?

最核心、最著名的名号与真言

“南无观世音菩萨”

  • 出处:佛教日常功课、寺院早晚课诵的核心内容。
  • 释义
    • 南无 (Namo):是梵文的音译,意为“顶礼”、“归命”、“皈依”,表示至诚的恭敬与依靠。
    • 观世音菩萨 (Guanyin Pusa):意为“观察世间声音的菩萨”。
    • 整体含义:这是向观音菩萨表达最虔诚的皈依和祈愿,念诵此名号,意味着祈求菩萨慈悲的垂怜与救度。

“咒曰:怛侄他 (唵) 阿噜力 莎诃” (六字大明咒)

  • 出处:藏传佛教中最为核心和著名的观音菩萨心咒,汉传佛教中也广泛流传。
  • 咒文唵(ōng) 嘛(mā) 呢(nī) 叭(bēi) 咪(mēi) 吽(hòng)
  • 释义:这个咒语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慈悲与智慧的音声显现,包含了宇宙的一切力量,持诵此咒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获得平安与觉悟。
    • :表示佛部心,能消除傲慢心。
    • :表示宝部心,能消除嫉妒心。
    • :表示莲花部心,能消除贪欲心。
    • :表示金刚部心,能消除痴愚心。
    • :表示羯磨部心,能消除吝啬心。
    • :表示佛部心,能消除怨恨心。

来自《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法语

这是观音菩萨事迹和愿力最集中的经典,其中包含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

观音菩萨名言蕴含何等智慧?-图1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 出处:《普门品》
  • 释义:这是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本愿最直接的体现,意思是,如果有无数众生正在遭受各种痛苦,只要他们能至诚专一地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就会立刻听到他们的声音,并前来救度,让他们脱离苦难,这体现了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 出处:《普门品》
  • 释义:这是观音菩萨“三十二应”的核心思想,意思是,菩萨为了度化不同根器的众生,会根据他们的需求和接受能力,示现出各种不同的身份来为他们说法和救度,可以示现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天身、人身、甚至天龙八部、人非人等身,这象征着菩萨的智慧与慈悲,能够随机教化,无处不在。

“善男子,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 出处:《普门品》
  • 释义:这是关于观音菩萨满足众生善愿的著名开示,意思是,如果善男子、善女人(特别是女性)虔诚地礼拜供养观音菩萨,无论是想求男孩还是女孩,都能如愿以偿,并且所生的孩子福德具足、相貌端正、德行良好,为众人所喜爱,这鼓励人们向善,并发起善愿。

“具足神力,能救众生种种灾难。”

  • 出处:《普门品》
  • 释义:经中列举了观音菩萨能救度的十四种灾难,包括火灾、水灾、刀兵、恶鬼、王难、枷锁、怨贼等,这句话概括了菩萨无边的威神之力,能够保护众生远离各种怖畏和灾厄。

体现菩萨慈悲与智慧的法语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 出处:大乘佛教基本教义,观音菩萨是此精神的典范。
  • 释义:这是大乘菩萨修行和度化众生的四种根本心境。
    • :给予众生快乐。
    • :拔除众生痛苦。
    • :见到众生离苦得乐而心生欢喜。
    • :对一切众生无分别、无执着的平等心。 观音菩萨正是这四无量心的完美化身。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 出处:中国民间对观音菩萨的赞颂,非直接出自经典,但高度概括了其精神。
  • 释义:这是对观音菩萨“有求必应”和“大悲济世”形象的生动描绘,无论在何方祈求,菩萨都会应声而至;她就像在茫茫苦海中的一艘大船,时刻准备着救度沉沦的众生。

“心若向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心若向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 出处:虽非菩萨直接所说,但体现了佛教因果观和观音菩萨教化众生的核心思想——劝人向善。
  • 释义:这句话强调了“心念”的重要性,一个人只要心存善念,即使福报还没有立刻显现,灾祸也已经开始远离;反之,如果心存恶念,即使灾祸还没降临,福气也已经流失了,这鼓励人们从净化自心做起。

观音菩萨的名言和法语,核心始终围绕着“慈悲”“智慧”两大主题,祂的名号“观世音”本身就代表了慈悲的倾听,而“千处祈求千处应”则体现了祂无条件的救度愿力,这些法语不仅是信徒的祈愿指南,更是指引我们如何以慈悲心待人、以智慧心处世的人生箴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