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将为你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可操作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攻略,从核心能力、题型分类、答题模板、备考策略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核心能力——“三步读诗法”
拿到一首诗,不要急着看题目和注释,更不要直接看问题,先学会“读”诗,这是所有答题的基础。
第一步:读标题,抓信息是诗歌的眼睛,是理解诗歌的“钥匙”。
- 点明题材:如《春夜喜雨》《登高》《送元二使安西》,直接告诉你这是什么类型的诗(咏物、写景、送别等)。
- :如《观刈麦》,告诉你这首诗写的是观看割麦的场景。
- 暗示情感:如《枫桥夜泊》,一个“泊”字暗示了羁旅愁思;《望江南·梳洗罢》,一个“望”字暗示了期盼与失望。
练习:拿到一首诗,先看标题,猜一猜:这首诗可能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
第二步:读作者,知背景
“知人论世”是鉴赏古诗的黄金法则。
- 朝代:唐代(国力强盛,题材开阔)、宋代(重文轻武,哲理思辨、家国情怀更重)、明清(模拟前代,个人化、风格化)。
- 风格:李白(浪漫飘逸)、杜甫(沉郁顿挫)、苏轼(豪放旷达)、李清照(婉约含蓄)、陆游(悲壮爱国)。
- 生平:作者当时的境遇如何?是春风得意,还是贬谪流放?是隐居田园,还是为国戍边?这直接决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练习:记住课本上重要诗人的生平和风格,看到苏轼,想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看到杜甫,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沉郁。
第三步:读文本,析意象
这是最核心的一步,逐句阅读,圈出关键意象。
- 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景物、事物)。“月”不只是一个天体,它可能代表“思乡”、“团圆”或“孤独”。
- 常见意象及情感联想(必背!):
- 植物类:柳(送别、惜别)、梅(高洁、坚韧)、菊(隐逸、高洁)、梧桐(凄凉、愁苦)、芭蕉(孤独、忧愁)、莲(纯洁、爱情)。
- 动物类:子规/杜鹃(悲苦、哀怨、乡愁)、猿猴(凄厉、悲伤)、鸿雁/青鸟(书信、信使)、寒蝉(悲凉、凄切)。
- 自然类:月亮(思乡、思人)、流水(时光流逝、愁绪)、斜阳/夕阳(迟暮、感伤)、烟波(渺茫、愁绪)、西风(萧瑟、悲凉)。
- 器物类:酒(欢愉、愁苦、壮行)、笛/箫(哀怨、思乡)、舟船(漂泊、离别)。
- 分析手法:在找意象的同时,思考诗人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意象?
-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
-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用典、白描。
第二部分:题型分类与答题模板
高考诗歌鉴赏题主要有四大题型,每种题型都有其答题逻辑和“套路”。
形象分析题
提问方式:
-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 诗中某物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 请分析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心境。
答题模板: 总(概括形象)+ 分(结合诗句分析)+ 总(点明情感/作用)
- 第一步:总括,用一两个词精准概括形象特点,一个孤寂高洁的隐士形象;一个坚韧不拔的梅花形象。
- 第二步:分析,紧扣诗句,找到能体现形象特点的词语或意象,使用“通过……(诗句/意象),写出了……(特点)”的句式。
- 第三步:总结,点明这个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志向,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志向。
示例:
问:分析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句所营造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 答:
- 总:这句词营造了一个凄清、孤寂的意境。
- 分:诗人选取了“梧桐”、“细雨”、“黄昏”三个典型意象,梧桐在古典诗词中常与凄凉愁苦相关,细雨绵绵更添愁绪,黄昏则是一天中最易感伤的时刻,通过“更兼”、“点点滴滴”等词,将这种愁绪渲染得无处不在,连绵不绝。
- 总:这生动地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漂泊无依后深沉的孤寂与悲愁之情。
语言炼字题
提问方式:
- 这个“某”字好在哪里?请赏析。
- 请分析诗中某字的妙处。
- 诗中某个字能否换成另一个字?为什么?
答题模板: 释含义(字面+深层)+ 描景象+ 析情感/效果
- 第一步:释含义,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修辞、情感等)。
- 第二步:描景象,把该字放回原句中,想象并描绘出它所构成的画面或情景。
- 第三步:析效果,分析该字在表情达意、炼字炼意、营造意境等方面的作用(如: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画面感、突出情感等)。
示例:
问: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堪称炼字典范,请简要赏析。 答:
- 释含义:“绿”字在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它不仅写出了春风吹拂下江南岸由枯转绿的动态过程,更赋予了春风以生命和活力。
- 描景象:这个字让读者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嫩绿,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 析效果:一个“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有形的画笔,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动态美,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春色的喜悦和赞美之情,以及对重返故地的期盼。
表达技巧题
提问方式:
-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 请从修辞/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题模板: 点手法 + 释诗句 + 析效果(情感/意境)
- 第一步:点手法,明确指出诗句使用了何种手法(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切忌只说“用了对比”,要说“通过XX与XX的对比”)
- 第二步:释诗句,结合具体诗句,解释这个手法是如何体现的。
- 第三步:析效果,分析该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如:更好地塑造了……形象,突出了……特点,营造了……氛围,表达了……情感,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音韵美/画面感)。
示例:
问: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 点手法: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 释诗句:“万里”对“百年”,“悲秋”对“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工整的对偶句式将空间之“远”(万里)、时间之“长”(百年)、身体之“病”(多病)、处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