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苏辛”,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少年时在山东参加抗金义军,后率部归宋,一生都以恢复中原、抗击金兵为己任,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和主和派的排挤,让他壮志难酬,只能将满腔的悲愤与豪情倾注于词作之中。

赏析辛弃疾的诗歌,必须抓住两个核心:“英雄气”与“儿女情”,他的词,是英雄末路的悲歌,也是文人雅士的咏叹,风格多样,情感复杂。
总体风格:豪放悲壮,沉郁顿挫
辛弃疾的词风以“豪放”著称,但这并非简单的粗犷豪迈,他的豪放,是建立在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坎坷之上的,呈现出一种“豪放中见沉郁,悲壮中带苍凉”的独特气质。
- 英雄本色:他的词中充满了金戈铁马、壮志凌云的意象,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展现了渴望驰骋沙场、收复失地的雄心。
- 悲凉底色:由于理想无法实现,他的词中又常常流露出壮志未酬的苦闷、英雄失路的悲愤,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题材内容:家国情怀与人生百态
辛弃疾的词作题材极为广泛,但核心始终围绕着他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
爱国情怀与英雄壮志(核心主题)
这是辛弃疾词作中最光辉、最震撼人心的部分,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沉的思考,抒发对故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 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壮词”的巅峰之作。
- 上片描绘了军旅生活的壮阔景象。“醉里挑灯看剑”是白日无法实现的抱负,只能在梦中重温。“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出军中生活的豪迈与紧张,“沙场秋点兵”则将画面定格在肃杀的战场上,充满了力量感。
- 下片直接抒发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渴望。“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是何等的神速与威猛!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如晴天霹雳,将所有幻想击得粉碎,这五个字,包含了多少辛酸、无奈与悲愤!梦想再美好,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残酷和时光的无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使得悲愤之情显得尤为深沉和震撼。
怀古伤今与历史沉思
辛弃疾善于怀古,借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事件来映照现实,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 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 上片由京口(今镇江)的江山起兴,追忆了两位在此建功立业的英雄:孙权和刘裕,他们“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功业,反衬出南宋朝廷的懦弱无能。
- 下片由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元嘉草草”北伐失败的历史教训,联系到南宋的“开禧北伐”即将到来,表达了对轻举妄动可能导致失败的忧虑,词人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既表达了自己虽年老却仍渴望为国效力的忠心,也流露出对朝廷不信任自己的深深忧虑,整首词气势磅礴,情感跌宕,将历史、现实和个人命运融为一体。
田园风光与农村生活
在被罢官闲居期间,辛弃疾也写下了一些清新自然的田园词,展现了他作为文人雅士的另一面,这些词并非纯粹的闲适,常常在宁静中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功名的淡泊。
- 代表作:《清平乐·村居》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
- 语言清新:用词朴素自然,如“茅檐”、“青草”、“吴音”,充满了生活气息。
- 画面生动:翁媪的恩爱,大儿、中儿的勤劳,小儿的天真活泼,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充满生机的田园图景。
- 情感复杂:虽然表面上写的是闲适,但对于一个“了却君王天下事”这种闲适或许只是一种无奈的逃避,词中对平凡幸福的描绘,恰恰反衬出他内心深处无法实现的英雄抱负,这种“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使得这首小令意蕴更加丰富。
儿女情长与细腻情感
辛弃疾并非只有英雄气,他也能写出情深意切、婉约动人的情词。
- 代表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原文(节选):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只有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下片)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赏析: 这首词表面上是写伤春惜春,实际上是借“美人见妒”来比喻自己因主张抗金而受到朝廷小人排挤的遭遇。
- 比兴手法:上片以“风雨摧花”喻指国势飘摇和时光流逝,下片直接点明“长门事”(陈皇后失宠的典故),以“蛾眉见妒”自比,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
- 情感沉郁:词中充满了对小人得志的愤慨(“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和报国无门的苦闷(“闲愁最苦”),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一句,以景结情,将无尽的悲愁融入黄昏的烟柳之中,意境凄美,余韵悠长。
艺术特色
- “以文为词”:辛弃疾打破了词必须婉约的传统,将散文、诗歌的笔法、句式和议论自由地融入词中,这使得他的词容量更大,气势更磅礴,表现力更强。
- 善用典故:他精通历史,善于化用典故,使词作意蕴深厚,如《永遇乐》中的孙权、刘裕、廉颇,《摸鱼儿》中的陈皇后,都极大地丰富了词作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