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锄禾诗歌,锄禾诗歌朗诵视频大全

锄禾诗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锄禾诗歌,锄禾诗歌朗诵视频大全-图1

这首《锄禾》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广为传诵的悯农诗,它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哲理,描绘了农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不仅被收入小学语文教材,更成为中华文化中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经典象征。

诗歌出处与作者

《锄禾》出自李绅的《悯农二首》,另一首同样脍炙人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772—846),字公垂,唐代中期诗人,与元稹、白居易交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出身官宦世家,却对民间疾苦有深刻观察,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尤其是农民生活的艰难。

《悯农二首》创作于李绅青年时期,当时他目睹农民辛勤劳作却仍饱受饥寒之苦,内心深受触动,遂写下这两首短诗,诗歌语言平实,却蕴含强烈的情感力量,使其成为千古绝唱。

创作背景与社会意义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农民却承担着繁重的赋税和徭役,李绅通过《锄禾》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劳动者付出最多,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诗中“汗滴禾下土”生动刻画了农民在烈日下劳作的场景,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直接向读者发问,提醒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这种对底层人民的关怀,使《锄禾》超越了单纯的文学价值,成为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作品。

诗歌的艺术手法

  1. 白描手法
    李绅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以最朴实的语言勾勒画面。“锄禾日当午”直接点明时间与劳动场景,让读者仿佛看到农民弯腰劳作的背影。

  2. 对比与反问
    “谁知盘中餐”一句运用反问,引导读者思考粮食的来之不易,这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

  3. 以小见大
    短短四句诗,从具体的劳动场景上升到普遍的社会问题,体现了诗人高超的概括能力。

诗歌的现代价值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锄禾》依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 珍惜粮食:全球仍有数亿人面临饥饿,节约粮食不仅是传统美德,更是社会责任。
  • 尊重劳动:无论是农民、工人还是其他劳动者,他们的付出都值得被看见和尊重。
  • 文学启蒙: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儿童学习古诗、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入门作品。

如何学习与运用这首诗

  1. 诵读与理解
    先朗读诗歌,感受其节奏和韵律,再逐句分析字词含义,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2. 联系现实
    可以结合现代农业生产、粮食浪费等现象进行讨论,深化对诗歌现实意义的认识。

  3. 写作借鉴
    学习李绅的白描手法,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描写生活场景,表达深刻思想。

《锄禾》之所以流传千年,正是因为它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击人性的根本,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不应忘记劳动的艰辛与食物的珍贵,这首诗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道德的箴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