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邓世昌诗歌真迹惊现?百年手稿藏身何处?

他作为晚清一位杰出的海军将领,其生平事迹广为人知,尤其是在甲午海战中指挥“致远”舰英勇殉国,成为民族英雄,他的身份和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军事实践上,而非文学创作。

邓世昌诗歌真迹惊现?百年手稿藏身何处?-图1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探讨“邓世昌诗歌”这个话题:


流传于世的“绝命诗”

最常被提及、也最能代表邓世昌精神的,是一首在他牺牲前或牺牲后流传开来的“绝命诗”,这首诗虽然可能并非他亲笔所写,但完美地概括了他的家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决心,因此在民间和后世广为传颂,成为了他精神的一部分。

这首诗的版本略有不同,但核心内容一致,最广为人知的一个版本是:

一朝风云变,海疆起烽烟。 男儿何所惧,马革裹尸还。

诗句解读:

  • 一朝风云变,海疆起烽烟。
    • 解读: 描绘了甲午战争爆发,国家海疆局势骤然紧张,战火点燃的危急情景,这不仅是写景,更是写时局的动荡和战争的残酷。
  • 男儿何所惧,马革裹尸还。
    • 解读: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邓世昌作为军人的最高信念。“男儿何所惧”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展现了对死亡的蔑视。“马革裹尸还”则是一个极具英雄主义色彩的典故,源自东汉名将马援的“马革裹尸”,意为战死沙场,用马的皮包裹尸体运回故乡,这表明邓世昌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只求为国捐躯,马革裹尸是他的无上光荣。

这首诗的意义:

这首诗虽然可能并非邓世昌亲笔,但它之所以能和邓世昌的名字紧密相连,是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并升华了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精神内核——忠诚、勇猛、决绝的爱国情怀,它成为了后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时,最直接、最有力的情感载体。


后世为纪念邓世昌创作的诗歌

由于邓世昌的壮举感人至深,后世有许多文人墨客、将军志士为了纪念他而创作了大量诗词,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缅怀他的功绩,颂扬他的精神。

七言绝句(无名氏)

邓公舰亡黄海间,英雄气贯九重天。 至今犹忆致远号,一片丹心照汗青。

  • 解读: 这首诗直接点明邓世昌牺牲的地点(黄海),赞扬他的英雄气概直冲云霄,至今人们仍记得“致远”舰,他那颗赤诚的忠心永远被历史铭记(“汗青”指史书)。

现代诗歌片段

你不是一艘沉没的战舰, 你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那波涛汹涌的黄海, 你的名字,是民族不屈的脊梁。

  • 解读: 现代诗歌语言更加自由奔放,通过将“战舰”升华为“丰碑”,将“名字”比作“民族的脊梁”,用强烈的意象来表达邓世昌精神的永恒价值和激励作用。

从其生平事迹中“读”出的诗意

我们虽然没有他亲笔的诗,但可以从他的人生轨迹中,感受到一种“诗”的意境和精神。

  • 赴英留学时的壮志: 年轻的邓世昌被选为第一批赴英国学习海军的留学生,在异国他乡,他一定怀揣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远大抱负,这种胸怀天下的志向,本身就是一首充满抱负的“少年行”。
  • 治军严明时的气度: 他在“致远”舰上治军严格,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爱戴,这种将领与士兵之间的情谊,以及他严谨的军人作风,构成了军营生活中一首首无声的“正气歌”。
  • 撞击吉野舰的决绝: 在“致远”舰弹药将尽、舰身重创的绝境下,他毅然下令全速撞向日军主力舰“吉野”,这一最后的壮举,是他人生中最悲壮、最辉煌的诗篇,这已经不是文字,而是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史诗。

关于“邓世昌诗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无亲笔遗作: 邓世昌本人没有留下确切的、被公认的诗歌作品。
  2. 有精神象征: 流传的“绝命诗”虽非其亲笔,但已成为他精神的象征和代名词,最能代表他的英雄气概。
  3. 有后世缅怀: 后世为纪念他创作了大量诗词,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对他英雄事迹的集体追忆。
  4. 有诗意人生: 他的一生,尤其是甲午海战中的最后抉择,本身就是一首最悲壮、最动人的英雄史诗。

当我们谈论“邓世昌诗歌”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一种以他为核心的、由精神、事迹和后人共同构建的英雄主义文化符号,他的“诗”,不在纸上,而在那片波涛汹涌的黄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之中。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