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新课标下诗歌教学策略如何创新?

从“分析”走向“体验”

传统诗歌教学常陷入“解词-译句-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四步曲,这会扼杀诗歌的生命力,现代诗歌教学应遵循以下核心理念:

新课标下诗歌教学策略如何创新?-图1

  1. 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初感:诗歌是高度个人化的艺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第一感受,而不是急于寻找“标准答案”。
  2. 强调诵读,回归声音:诗歌是“唱”出来的,不是“看”出来的,声音是诗歌的灵魂,是通往情感最直接的路径。
  3. 注重意象,构建画面:诗歌的魅力在于用具体的意象(物象)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引导学生“看见”诗中的画面,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4. 知人论世,深度链接:将诗歌与诗人的生平、时代背景相结合,能让学生理解诗歌诞生的土壤,获得更深刻的共鸣。

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

可以将诗歌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初探入境、品析鉴赏、拓展迁移

第一阶段:初探入境 —— 激发兴趣,建立初步感知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打破学生对诗歌的畏惧心理,让他们觉得诗歌“有意思”、“很亲切”。

  1. 情境导入法

    • 多媒体创设:播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图片或短视频,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可以先播放一段壮丽的瀑布风光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
    • 故事导入:讲述与诗人或诗歌相关的趣闻轶事,讲苏轼的《题西林壁》,可以从他游山玩水的经历讲起,引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 问题导入:提出一个开放性的、能引发思考的问题,教《静夜思》,可以问:“如果有一天你离开家很远,在一个安静的夜晚,你会想什么?”
  2. 诵读体验法

    • 范读引领:教师或音频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为学生树立榜样,传递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基调。
    • 自由朗读:让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 分层诵读
      • 读准字音:解决生字词,读通顺。
      • 读出节奏:通过划分节奏线(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感受诗歌的韵律。
      • 读出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是激昂的、悲伤的、还是宁静的?并尝试读出来。
  3. 意象联想与绘画法

    • 关键词联想:找出诗中的核心意象(如“月亮”、“柳树”、“孤舟”),让学生自由联想这些意象在他们脑海中能引发哪些画面和情感。
    • 为诗配画:让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这个过程能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象的画面,加深对意境的理解,画作的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创作过程中的思考。

第二阶段:品析鉴赏 —— 深入文本,把握精髓

这个阶段是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从感性体验走向理性分析,真正“读懂”诗歌。

  1. 关键词句“炼”读法

    • “炼字”赏析:抓住诗中传神的“诗眼”或关键动词、形容词进行品味,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为何用得好?可以引导学生换成“到”、“过”、“入”等字,反复比较,体会其动态感和色彩感。
    • “炼句”品味:分析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好在哪里?它超越了普通离别的伤感,表达了一种怎样的胸襟?
  2. 意象与意境分析法

    • 意象解码:系统分析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月亮”在中国古诗中常代表“思乡”、“团圆”;“柳”与“留”谐音,常用于表达离别之情。
    • 意境构建:将多个意象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诗歌所营造的整体氛围和画面,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以让学生描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意象叠加在一起,是怎样一幅萧瑟、孤寂的“秋日黄昏游子思归图”。
  3. 知人论世链接法

    • 背景链接:介绍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处境和心境,理解杜甫的《春望》,必须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和他被困长安的遭遇,才能明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蕴含的深沉悲痛。
    • 风格比较:将不同诗人的风格进行比较,将李白的豪放飘逸与杜甫的沉郁顿挫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人格魅力在诗歌中的体现。
  4. 结构章法分析法

    • 起承转合:分析诗歌的结构布局,律诗的中间两联(颔联、颈联)是对仗和展开的部分,是诗歌血肉最丰满的地方。
    • 情感线索:梳理诗歌中情感变化的脉络,从写景到抒情,从乐景到哀情,情感的起伏变化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阶段:拓展迁移 —— 学以致用,升华创造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让学生将所学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能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1. 比较阅读法

    • 主题比较:选取同一主题(如“送别”、“咏物”)的不同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感受不同诗人笔下离别情调的差异。
    • 诗人比较:深入比较不同诗人的艺术风格,将李商隐的朦胧晦涩与白居易的通俗易懂进行对比。
  2. 创意改写与仿写法

    • 改写:将诗歌改写成散文、故事或剧本,将《木兰诗》改写成一篇现代小说或一个电影剧本。
    • 仿写:学习诗歌的某种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进行仿写创作,学习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可以模仿“假如我是一只鸟……”的句式,表达自己对家乡或祖国的热爱。
  3. 生活应用法

    • 寻找生活中的诗: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用诗意的语言描述身边的人、事、物,写一首小诗赞美校园的春天,或记录一次难忘的经历。
    • 卡片寄情:在特殊节日(如教师节、母亲节),鼓励学生用学到的诗句或自己创作的小诗制作贺卡,让诗歌回归生活,传递真情。

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好以下角色:

  • 引导者: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 组织者: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展示和合作。
  • 倾听者:耐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解读,即使是“离经叛道”的看法,也要给予尊重和保护。
  • 共同学习者:放下权威,与学生一起探索诗歌的奥秘,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成功的诗歌教学,是教师用热情和智慧,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从诗歌的“此岸”(文字符号)顺利抵达“彼岸”(情感共鸣与审美愉悦)。 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更要有灵活的教学艺术和一颗热爱诗歌、热爱学生的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