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俄国形式主义诗歌分析,当下为何仍被热议?

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在俄国兴起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其核心思想是“文学性”,他们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文学与社会、历史、作者心理等外部因素的关系,而应是文学作品本身,尤其是其独特的、使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俄国形式主义诗歌分析,当下为何仍被热议?-图1

对于诗歌而言,俄国形式主义的分析方法尤其犀利和深刻,因为它将诗歌的本质定义为一种“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Ostranenie)的艺术。


核心概念:俄国形式主义的“工具箱”

在分析诗歌之前,我们必须先掌握几个核心概念:

  1. 文学性 (Literariness)

    • 定义:这是俄国形式主义的基石,指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而非非文学作品(如科学报告、历史记载)的特质,它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形式语言技巧
    • 分析应用:分析诗歌时,我们不去问“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悲伤的情感?”,而是问“这首诗如何通过语言技巧让我们感受到悲伤?它是如何将普通的情感‘陌生化’,从而让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化的方式体验它的?”
  2. 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n / Ostranenie)

    • 定义:这是俄国形式主义最重要的理论,由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它指的是通过复杂化、扭曲、延长或改变感知的常规方式,使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从而延长我们的感知过程,让我们重新发现事物的美感。
    • 分析应用:这是分析诗歌的核心方法,诗歌的语言不是为了高效传递信息,而是为了制造障碍和延迟,迫使读者停下来,仔细品味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意象,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出诗中哪些手法实现了“陌生化”效果。
  3. 形式与材料的“突显” (Prominence of Form over Material)

    • 定义:传统批评关注“材料”(内容、主题、思想),而形式主义关注“形式”(如何组织这些材料),在诗歌中,形式(如韵律、节奏、意象组合)会“突显”自身,甚至压倒材料。
    • 分析应用:分析一首诗时,要关注其音韵、节奏、语法结构是如何独立于其“意思”而发挥作用的,一个不规则的韵脚可能会制造出一种不安或紧张的感觉,这种感觉本身就是诗歌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附加在内容上的装饰。
  4. 手法/技巧 (Devices)

    • 定义:为了实现“陌生化”和“突显形式”而使用的具体语言手段,这包括我们熟悉的诗歌技巧,但形式主义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
    • 分析应用:我们将这些技巧视为诗歌的“操作工具”,分析它们如何共同作用,创造出独特的“文学性”。

俄国形式主义诗歌分析步骤与实践

下面,我们将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来演示如何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方法进行分析。

第一步:放弃“意图论”和“内容中心论”

我们暂时搁置对作者徐志摩个人情感、留学经历的分析,也不过多纠缠于“康桥”这个地点本身的历史文化意义,我们的焦点是诗歌文本本身

第二步:识别并分析“陌生化”手法

这是分析的核心,我们要找出诗中哪些语言技巧打破了我们日常语言的自动化和惯性。

案例: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1. 动词的“陌生化”使用:

    • 分析:“招手”这个动作通常是用来招呼人,但这里是“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一个非常规搭配,日常语言中,我们不会向云彩招手,这种“陌生化”的手法,将离别这个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一个轻盈、浪漫甚至有些孩子气的动作,延长了我们对“离别”这一场景的感知,并赋予其独特的诗意。
    • 诗人没有直接说“我悲伤地告别”,而是通过“招手”这个陌生化的动作,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略带伤感的轻盈美学。
  2. 比喻的“陌生化”效果:

    • 分析:“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是一个明喻,为什么这个比喻是“陌生化”的?
      • 意象的并置:“金柳”是植物,“新娘”是人物,两者分属不同范畴,这种强行并置,打破了我们对“柳树”的常规认知(一种普通的植物),迫使我们用看待“新娘”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它——美丽、温柔、充满生命力、带着一丝即将逝去的黄昏之美。
      • 延长感知:这个比喻不是简单的“A是B”,而是引导读者在“金柳”和“新娘”之间进行想象和转换,这个思考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感知的延长”。
    • 这个比喻的核心不在于它表达了“美”,而在于它如何将“金柳”这个普通景物变得不普通,从而让读者以全新的、充满情感的目光去“看”它。
  3. 语序和节奏的“陌生化”:

    • 分析:诗歌开头的“轻轻的我走了”采用了倒装句,正常语序是“我轻轻的走了”,这种语序的颠倒,在音韵上创造了舒缓、绵长的节奏感,在意义上则强调了“轻轻”这个状态,使“走”这个动作变得不那么重要,而“如何走”的方式(轻轻)成为焦点,这种对节奏的刻意追求,就是一种“陌生化”,它让我们从日常语言的线性叙事中脱离出来,进入一种纯粹的音律感知。
    • 诗歌的节奏和语序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它构建了一种宁静、惆怅的“氛围”,这种氛围独立于“离别”这一主题,是诗歌形式本身创造出来的。

第三步:分析“形式”对“材料”的“突显”

我们把“材料”(离别、康桥、回忆)和“形式”(陌生化手法)联系起来看。

  • 材料:这首诗的“材料”是“离别”。
  • 形式:诗人通过一系列“陌生化”手法(非常规动词、新奇比喻、倒装句、重复的“轻轻”)来处理这个材料。

分析结论: 这首诗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它表达了“离别”这一普遍情感(材料),而在于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离别体验”,它不是撕心裂肺的告别,而是一种充满美感、宁静、甚至甜蜜的忧伤,这种独特的情感效果,正是通过诗歌的语言形式(陌生化手法)实现的,形式(如何告别)突显重塑了材料(告别这件事本身)。

第四步:文学性”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这首诗的“文学性”所在。

《再别康桥》的“文学性”体现在: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打破常规的语言技巧(陌生化),将一个常见的情感主题(离别)转化为一种新颖、独特的审美体验,它让读者在感知过程中放慢脚步,去品味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意象所创造的诗意世界,从而证明了诗歌语言的自主性和艺术价值。


俄国形式主义诗歌分析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

  1. 高度聚焦文本: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可操作的分析路径,避免了空泛的抒情和过度解读。
  2. 揭示诗歌的本质:深刻地揭示了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独特性,强调了形式本身就是内容的一部分。
  3. 细致入微:能引导读者注意到诗歌中最细微的语言单位(词语、音节、语法)如何共同作用,产生整体效果。

局限:

  1. 忽视外部因素:完全排斥社会、历史、作者生平、读者反应等外部因素,使得分析可能显得片面和孤立,不了解徐志摩的留学背景,可能会错过一些深层的情感内涵。
  2. 可能流于技术化:如果仅仅罗列诗歌技巧(用了比喻、用了拟人),而未能揭示这些技巧如何共同作用,创造出统一的艺术效果,分析就会变得枯燥和机械。
  3. 对“意义”的回避:过度强调“如何说”,而相对轻视“说了什么”,有时会忽略诗歌的思想深度和哲学内涵。

俄国形式主义是一个极其强大的“显微镜”,它能让我们看清诗歌语言的每一个肌理,在今天的文学分析中,最佳实践是将它与其他理论(如新批评、结构主义、读者反应理论,甚至适当的历史批评)相结合,既能深入文本内部,又能关照其广阔的外部语境,从而获得对诗歌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