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中一个永恒而温暖的主题,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用诗歌的形式,抒发了对父母的感恩、敬爱与思念之情。

以下为您精选了一些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关于孝亲敬老的经典诗歌,并附上简要的赏析,希望能带给您感动与启发。
古代经典诗歌
《游子吟》 - 孟郊 (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这首诗是歌颂母爱的千古绝唱,诗人通过母亲为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这一日常细节,描绘了母亲深沉而无言的爱,那“密密缝”的针脚,是母亲对儿子无尽的牵挂与担忧,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小草和春天阳光的比喻,深刻地表达了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以及这份恩情永远难以报答的真挚情感,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流传千古。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 王建 (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这首诗虽题为寄友,但其意境中蕴含的孝思与乡愁,与敬老之情相通,诗人在中秋之夜,看到普天之下的人们都在仰望同一轮明月,不禁思念远方的亲友,尤其是年迈的父母,那份“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感慨,正是对远方亲人深深的挂念,对于游子而言,佳节思亲,最思念的往往是家中白发苍苍的父母,这首诗用含蓄而优美的笔触,写出了游子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思念。
《别老母》 - 黄景仁 (清)
搴帷拜母河梁去,愁惨惨云天薄。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悲情与愧疚的诗,诗人将要远行,在风雪交加的夜晚,与母亲告别,看到母亲在柴门中孤独、凄凉的身影,诗人内心充满了痛苦和自责,他甚至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悲叹,认为自己的离开让母亲更加孤苦,自己这个儿子反而成了母亲的负担,这种“欲养而亲不待”的焦虑与悔恨,将孝亲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读来令人心碎。
《岁末到家》 - 蒋士铨 (清)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游子年终归家,与母亲相见的感人场景,母亲的爱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看到儿子回来喜出望外,亲手缝制的寒衣针脚细密,寄来的家信墨迹尚新,见面时,母亲心疼儿子的清瘦,不停地询问他在外的辛苦,而诗人面对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内心充满了愧疚(“低徊愧人子”),在外奔波的辛苦与劳累,也因母亲的关爱而不敢再提,这首诗生动地刻画了慈母与孝子的形象,温暖而真实。
现代诗歌
《写给母亲》 - 余光中
母亲啊,你还在门前老树下张望, 而我,却已是漂泊在外的游子。 你用皱纹,刻下了我成长的年轮, 你用白发,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岁月在你身上刻下了沧桑, 却在我心中,筑起了永恒的殿堂。
【赏析】 余光中的诗歌情感深沉而富有哲理,这首现代诗用“张望”一词,生动地刻画了母亲日日盼儿归的形象,诗人将母亲的“皱纹”比作自己成长的“年轮”,将“白发”比作照亮前路的“光”,比喻新颖而深情,最后一句“在我心中,筑起了永恒的殿堂”,将母亲的形象提升到了神圣的地位,表达了母亲是自己生命中最坚实、最温暖的依靠。
《妈妈,你是我的家》 - 简媜
妈妈,你是我最初的港湾, 无论我航行了多远, 累了,回头就能看见你的灯。 你用温柔,为我抵挡了世间的风雨, 你用唠叨,为我编织了最温暖的梦。 你的脊梁,曾是我最高的山, 换我成为你的依靠。
【赏析】 这首现代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它用“港湾”和“灯”的比喻,写出了母亲作为“家”的意义,母亲的爱是具体的,是“温柔的抵挡”和“温暖的唠叨”,诗的结尾尤其动人,从“你是我最高的山”到“换我成为你的依靠”,完美地诠释了孝亲敬老的真谛——当父母老去,子女应像他们当年爱自己一样,成为他们的依靠和港湾。
二十四孝故事中的诗歌元素
除了专门的诗歌,许多“二十四孝”的故事也充满了诗意,是孝亲文化的生动体现。
-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以仁孝闻名,他侍奉卧病在床的母亲三年,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每次给母亲喂药前,他都要亲自尝一尝,确保药温不烫、不苦,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歌,展现了“床前小儿女,问暖又问寒”的至孝。
- 《卧冰求鲤》:王祥为了在寒冷的冬天为生病的母亲捉到鲤鱼,竟然脱下衣服卧在冰面上,用体温融化坚冰,这个故事虽然带有夸张色彩,但其“孝心感天”的内核,如诗一般震撼人心,诠释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层含义。
孝亲敬老的诗歌,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都围绕着几个核心主题:
- 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 挂念:游子对家中父母的思念与担忧。
- 愧疚:因未能常伴左右或未尽孝道而产生的自责。
- 反哺:子女长大后,回报父母,成为他们的依靠。
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我们今天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父母的爱与尊敬,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