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AI时代,诗歌中英互译还剩多少灵魂?

核心挑战:为什么诗歌翻译如此之难?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追求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翻译时,我们常常面临几个核心难题:

AI时代,诗歌中英互译还剩多少灵魂?-图1

意境 的失落

  • 中文: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概念,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创造出一种能让读者沉浸其中的艺术氛围和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翻译: 这短短几句,名词堆叠,没有动词,却勾勒出一幅无比凄凉的画卷,翻译成英文时,很难保留这种名词意象并置带来的“留白”和动态感,任何添加的动词(如 "over an old tree withered vines fly")都会破坏原作的简洁和想象空间。

    A possible translation: Withered vines, old trees, evening crows; A small bridge, flowing water, a few households; An ancient road, west wind, a lean horse. The sun sets in the west; A heartbroken man i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 这个翻译传达了意思,但那种“枯藤”缠绕“老树”的动态感和“断肠人”的内心悲怆,很难完全再现。

音韵 和节奏 的丧失

  • 中文: 中文诗歌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平仄的声调变化本身就带有音乐性。
  • 英文: 英文诗歌则依靠音步、格律和押韵。
  • 挑战: 将中文的平仄节奏转换成英文的抑扬格或扬抑格,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强行模仿,往往会显得生硬、做作。
    • 例子: 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翻译: 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是公认的经典,他通过创造性的押韵来补偿音韵的损失。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 他用 light/ground, bright/drowned 创造了新的韵脚,使英文诗歌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但原作的五言节奏和声调美已经无法保留。

文化意象 的鸿沟

  • 中文: 很多意象在中国文化中有特定的联想,如“月亮”代表思乡,“柳树”代表离别,“杜鹃”代表悲苦。
  • 英文: 这些意象在英语文化中可能没有同样的内涵,甚至没有对应的词汇。
    • 例子: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The silkworm spins till death, its silk unspent; The candle burns itself to tears unshed."

      • 这里的“丝”与“思”谐音,是中文特有的文字游戏,翻译时无法传达这个双关,只能直译“silk”,并加上注释来解释其背后的思念之情,英文读者只能理解其字面意思,而无法体会那种“谐音”的精妙。

翻译策略:如何应对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翻译家们发展出了不同的策略,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不同的侧重。

形式对等

  • 目标: 尽可能保留原诗的形式,如行数、字数、结构。
  • 优点: 忠实于原作的“骨架”。
  • 缺点: 可能为了形式牺牲内容和意境,导致译文生硬、不自然。
  • 例子: 翻译五言绝句时,尽量写成五行。

功能对等

  • 目标: 忠实于原诗的效果目的,让英文读者读译文时,能产生和中文读者读原作时相似的感受。
  • 优点: 最符合诗歌的本质——传达情感和美感。
  • 缺点: 可能会较大程度地改动原诗的形式和字面意思,有时会引发“不够忠实”的争议。
  • 例子: 许渊冲的翻译大多属于此类,他追求的是“三美”:意美、音美、形美,当三者不可兼得时,他优先“意美”和“音美”。

释义

  • 目标: 用散文的形式解释诗歌的含义。
  • 优点: 最容易理解,能清晰地传达诗歌的背景和深层含义。
  • 缺点: 完全失去了诗歌的韵律和美感,已经不是“诗”了。
  • 例子: 在学术文章或诗歌赏析中,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会先给出一个释义版本。

经典诗歌中英对照赏析

让我们通过几首名作,来感受一下翻译的魅力。

例1:李白《静夜思》

中文: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英文翻译 (许渊冲 译):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 赏析: 许译没有拘泥于五言的格式,而是采用了更自由的英诗体,他用 pool of light 代替 moonlight,更具画面感,通过提问 Can it be... 增加了思辨的语气。drowned 一词,用水的意象来比喻思乡之情的深沉,是神来之笔,极大地增强了感染力。

例2:William Blake 《The Tyger》

英文原文: 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中文翻译 (梁宗岱 译): 虎!虎!火一样的辉煌, 烧穿了黑夜的迷藏; 是何等神手或天眼, 铸成了你这可怕的匀称?

赏析: 梁宗岱的翻译被誉为“神形兼备”。“burning bright”译为“火一样的辉煌”,不仅传意,而且有气势。“fearful symmetry”译为“可怕的匀称”,准确传达了原诗中那种敬畏与恐惧交织的复杂情感,译文在音韵和节奏上也力求贴近原作,是诗歌互译的典范。


“诗歌中英”的过程,是一场“戴着镣铐的舞蹈”。

  • 对于译者而言,这是一个在“忠实”与“通顺”、“形式”与“意境”、“原文”与“读者”之间不断权衡和创造的过程,伟大的译者,如许渊冲、翁显良等,他们不仅是翻译家,更是用目标语进行再创作的诗人。
  • 对于读者而言,阅读诗歌翻译,就像是透过一层磨砂玻璃看风景,我们无法看到100%清晰的景象,但依然能感受到那片风景的大致轮廓、色彩和氛围,甚至,通过优秀的译文,我们可能会对原诗产生新的、不同于母语读者的理解。

诗歌翻译或许永远无法达到“完美”,但它架起了不同文明之间情感共鸣的桥梁,让李白、杜甫、莎士比亚、惠特曼的灵魂得以跨越语言的界限,继续对话,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价值和美感的事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