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绝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是近体诗(格律诗)的一种,它通常指一首四句、每句五言或七言的短诗。

- 名称由来:“绝句”的“绝”有“断绝”之意,指它从八句的律诗中截取了中间四句,或截取首尾各二句,形成一首独立的短诗。
- 核心特点:言简意赅,以小见大,往往在有限的篇幅内,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或抒发一种瞬间的情感,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绝句的分类
绝句主要根据字数分为两类:
-
五言绝句
- 每句五个字,共四句,二十个字。
- 特点:语言更为凝练古朴,意境深远,常带有一种含蓄、悠远的韵味。
-
七言绝句
- 每句七个字,共四句,二十八个字。
- 特点:容量稍大,可以描绘更丰富的场景,抒发更饱满的情感,叙事和议论的空间也更大。
绝句的格律
绝句属于近体诗,必须遵循严格的格律规则,主要包括平仄、对仗和押韵。
押韵
- 位置:绝句通常要求第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可押可不押。
- 韵部:必须使用同一韵部的字,不能出韵(即不能用不同韵部的字),唐代以后,诗人多依据《平水韵》来押韵。
- 声调:韵脚必须是平声字。
平仄
平仄是汉语声调的分类,在现代汉语中,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为“平”;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为“仄”,古代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已分别归入这四声,但在格律中仍属“仄”声。
平仄的运用构成了诗歌的音节美和节奏感,避免“孤平”、“三平尾”等声病,绝句的平仄格式有多种,但最常见的是首句平起入韵式和首句仄起入韵式。
对仗
- 要求:与律诗(八句)不同,绝句不要求必须对仗。
- 应用:绝句的对仗是可选项,如果使用,通常用在第三、四句(后两句),形成“起承转合”中的“转”与“合”部分,使结构更加工整,意境得到升华,前两句(起承)一般不对仗。
绝句的结构:“起承转合”
这是绝句最经典的结构模式,四句诗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
- 起(第一句):开篇点题,描绘背景,引出主题或人物,作用是“定调子”。
- 承(第二句):承接首句,对主题进行深化或补充,使画面更完整,情感更具体,作用是“续发展”。
- 转(第三句):诗意的转折,是全诗最关键的一句,它或提出新意,或制造悬念,或从写景转向抒情,使意境豁然开朗,作用是“出新意”。
- 合(第四句):总结全诗,点明主旨,收束情感,留下余味,作用是“收全篇”。
经典范例赏析
五言绝句
《静夜思》 唐 · 李白
床前明月光,(起:描绘眼前景象) 疑是地上霜。(承:承接上句,比喻深化) 举头望明月,(转:动作转折,由景入情) 低头思故乡。(合:点明主旨,抒发情感)
- 赏析:这首诗是千古名作,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从“举头”到“低头”这个简单的动作,将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意境深远,语言质朴却感人至深。
七言绝句
《送元二使安西》 唐 ·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起:点明时间地点,描绘送别环境) 客舍青青柳色新。(承:承接环境,以“柳”暗喻离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转:转折到具体行动,劝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合:直抒胸臆,道出离别之痛)
-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前两句写景,清新明朗;后两句抒情,情深意重,尤其是最后一句,没有直接说“舍不得你”,而是描绘了朋友未来孤独的处境,反衬出此刻友情的珍贵,感染力极强。
如何创作一首绝句?
如果您想尝试创作,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 立意:先想好你要表达什么主题?是写景、抒情、叙事还是言志?情感基调是欢快、悲伤、豪迈还是闲适?
- 选材:围绕立意,选择最典型、最能打动人心的意象,比如写秋景,可以选“落叶、西风、孤雁、明月”;写离愁,可以选“长亭、柳枝、美酒、远帆”。
- 构思结构:运用“起承转合”的思路,规划好四句分别写什么,第一句破题,第二句深化,第三句转折,第四句收束。
- 遣词造句:用最精炼、最准确、最富表现力的词语,注意平仄和押韵,反复推敲,直到音韵和谐,意境完美。
- 修改润色:写完后,大声朗读几遍,检查是否有拗口的地方,意境是否连贯,情感是否真挚,不断修改,直至满意。
希望这份详细的介绍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绝句这一优美的诗歌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