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高中古代诗歌鉴赏的核心能力
诗歌鉴赏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对一首诗进行分析、评价和审美的过程,你需要具备以下三种核心能力:

- 读懂能力: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一切鉴赏都是空谈。
- 分析能力: 在读懂的基础上,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
- 评价能力: 对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个性化的、有理有据的评价。
第二部分:读懂一首诗的“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看标题,抓“题眼”,定方向
是诗歌的眼睛,常常能透露诗歌的题材、内容、情感基调或核心事件。
- 点明题材: 如《春夜喜雨》(咏物诗)、《送元二使安西》(送别诗)、《登高》(登临诗)。
- 如《枫桥夜泊》(夜晚停泊在枫桥边所见所感)、《赋得古原草送别》(以草原为背景的送别)。
- 暗示情感: 如《静夜思》(思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狂喜)。
- 提供背景: 如《题李凝幽居》(写给朋友的诗)、《游山西村》(游览记)。
练习: 看到《春望》,你首先想到什么?(春天、眺望、国都破败,情感基调应为悲凉。)
第二步:知作者,明“背景”,定“情调”
“诗言志,歌咏言”,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风格和写作时的时代背景,是理解诗歌情感的钥匙。
- 知人: 了解作者的性格、生平经历、主要思想。
- 李白: 豪放飘逸,浪漫主义。
- 杜甫: 沉郁顿挫,现实主义。
- 苏轼: 豪迈旷达,也有仕途不顺的豁达与伤感。
- 李清照: 前期婉约清新,后期悲凉沉痛。
- 论世: 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
- 写于盛唐的诗歌,往往充满自信和豪情。
- 写于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多反映战乱之苦和家国之思。
- 写于南宋的诗歌,常抒发收复失地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练习: 读到《登高》,想到杜甫身处战乱、漂泊他乡、年老多病,就能深刻理解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沉郁之情。
第三步:析意象,品“意境”,悟“情感”
这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情感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组合成“意境”来传达的。
-
意象: 诗中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是情感的“载体”。
- 送别类: 杨柳、长亭、南浦、酒。
- 思乡类: 月、雁、双鲤、捣衣声。
- 愁苦类: 梧桐、细雨、落叶、残灯。
- 高洁类: 梅、兰、竹、菊。
- 豪迈类: 大江、长风、高山、奔马。
-
意境: 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的,带有作者主观色彩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它是一种氛围,一种境界。
- 雄浑壮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清幽静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孤寂凄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恬淡闲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情感: 诗歌的灵魂,常见的情感有:
- 忧国伤时: 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 建功报国: 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 思乡怀人: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 离愁别绪: 与友人分别的伤感。
- 人生感慨: 对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的感叹。
- 山水田园: 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练习: 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一系列萧瑟、凄凉的意象,组合成一个游子漂泊无依的意境,自然就能悟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浓重乡愁。
第三部分:诗歌鉴赏的常见艺术手法(炼字、炼句、修辞)
这是分析能力的体现,也是考试的重点。
炼字(“诗眼”)
指最生动、最传神、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和诗歌境界的字。
- 动词: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春天的生机。
- 形容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化静为动,写出了春意的盎然。
- 数词、副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的“一”,突出梅花的孤傲和报春的惊喜。
- 特殊词: 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虚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答题模板: “XX”字用得好,好在……(解释字义)。 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绘的景象或情境)。 或,它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拟人)。 传神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体现了……的特点。
炼句(名句赏析)
对诗中关键句子或流传千古的名句进行赏析。
- 写景句: 分析其描绘的画面、营造的意境、使用的手法(如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色彩鲜明)。
- 抒情句: 分析其直接抒发的情感或间接抒发的情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 哲理句: 分析其蕴含的人生哲理或深刻道理。
答题模板: 这句诗……(先翻译或解释大意)。 它运用了……(手法,如比喻、对比、虚实结合)。 生动地描绘了……(景象/画面),或深刻地表达了……(情感/哲理)。 具有……(意境/情感/哲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常见修辞手法
- 比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拟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也感时伤怀)
- 夸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对偶/对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结构相同,词性相对)
- 借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
- 设问/反问: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用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的典故,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懑)
第四部分: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选择题
- 考查点: 对诗歌内容、情感、手法、意象的理解。
- 答题策略:
- 读懂诗歌: 用“三步走”策略快速理解全诗。
- 审清题干: 明确题目问的是什么(“不正确的一项是”“赏析不恰当的是”)。
- 逐一比对: 将选项与原诗进行仔细比对,注意细节(如时间、地点、人物、情感的程度)。
简答题(赏析题)
- 考查点: 对诗歌某一联、某一字、某一手法进行赏析。
- 答题模板(万能公式):
手法 + 内容 + 情感/效果
**指出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