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处处张灯结彩,正是引导孩子接触中华诗词文化的良机,从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到杜甫的“守岁阿戎家”,这些流传千年的诗句,承载着中国人共同的情感记忆,让我们带着孩子,在诗韵词香中感受最地道的年味。

童趣盎然的春节诗选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笔下的春节画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七言绝句创作于王安石初拜宰相推行新法之际,诗中描绘的除旧布新景象,既是对新春的礼赞,也寄托了作者改革图强的政治理想,教孩子诵读时,可以配合剪纸窗花、书写春联活动,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新桃换旧符”的深刻含义。
唐代杜甫的《杜位宅守岁》则展现了团圆守岁的温馨场景:“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诗句中的“椒盘”是古代春节特有习俗,盘中放花椒,饮酒时取椒放入酒中,寓意祈福,这首诗写于杜甫与家人团聚之时,虽然诗人当时生活清贫,但字里行间洋溢着亲情温暖,家长可以准备花椒等实物,向孩子演示古人如何制作椒盘,让抽象的诗句变得具体可感。
适合亲子共读的春节词作
清代董舜民的《元日学童词》特别适合幼儿启蒙:“小校场开春昼长,学童欢喜拜师长。”这首词语言浅白,节奏明快,描绘了古代学童春节后返校拜师的场景,家长可以借助这首词,向孩子讲述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同时引导孩子观察现代学校开学时的相似情景,建立古今联系。
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虽写元宵,却常被纳入春节诗词体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词人用绚烂笔触描绘了元宵灯会的盛况,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表面写节日欢乐,实则抒发了报国无门的忧思,与孩子共读时,可重点赏析上阕的节日描写,用灯笼制作、猜灯谜等活动帮助孩子理解词中意境。
春节诗词教学实用技巧
创设情境是诗词教学的关键,在教《元日》时,不妨在室内悬挂红灯笼,播放爆竹声录音,营造节日氛围,让孩子身着传统服饰,模仿古人互行拜年礼,在角色扮演中体会诗句情感。
运用多感官教学法能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学习《杜位宅守岁》时,准备花椒、柏叶等实物,让孩子闻其味、观其形;诵读“椒盘已颂花”时,亲手制作简易椒盘,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体体验。
图谱辅助对幼儿尤为重要,为每首诗词配上有趣的插画——《元日》配爆竹春联图,《青玉案·元夕》配满天花灯图,用视觉符号帮助孩子记忆理解,还可以设计互动问答:“为什么要把旧桃符换成新的?”“古人守岁时都会做些什么?”激发孩子思考。
传统节日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春节诗词教学不应停留在背诵层面,以《元日》为例,可以延伸讲解春联的起源与发展:从桃木符到纸质对联,从驱邪避灾到表达美好愿望,让孩子了解民俗的演变过程,制作简易春联时,鼓励孩子创作属于自己的新春寄语,将传统文化与个人表达相结合。
在学习《杜位宅守岁》时,可以对比古今守岁方式的异同,古人守岁有椒盘颂花、饮屠苏酒等习俗,现代人则有看春晚、发红包等新传统,通过对比,引导孩子思考节日习俗随时代变迁而发生的变化,培养历史思维。
将春节诗词与手工活动结合,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参与度,学《青玉案·元夕》时,指导孩子制作简易灯笼;学《元日》时,一起剪窗花、写春联,这些活动不仅锻炼动手能力,更让孩子在实践中深化对诗词的理解。
春节诗词的现代表达
当代儿童诗人也创作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春节诗篇,这些作品语言活泼,贴近现代生活,可以作为古典诗词的补充,鼓励孩子在阅读这些现代春节诗后,尝试用画笔描绘诗中的场景,或者模仿创作属于自己的春节小诗,用现代语言表达传统节日的情感。
春节期间,家人团聚的时刻,不妨举办小型家庭诗会,每人选择一首喜爱的春节诗词朗诵分享,或合作编排简单的诗词表演,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不仅记住了诗句,更感受到了诗词带来的亲情温暖与文化传承。
春节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穿越千年时光,依然闪耀着智慧与美感,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这些古老的诗句将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们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吟诵“总把新桃换旧符”时,传统文化的种子已悄然播下,这正是文化传承最美的样子。
